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米脂:奠酒祭祖之乡风民俗,揭秘陕北民间酒文化

陕北米脂:奠酒祭祖之乡风民俗,揭秘陕北民间酒文化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陕北米脂一带的乡风民俗中,至今仍用“奠酒”祭奠祖先。碳化小米(粟)郭兴庄麻土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黄酒(米酒)历史上陕北为多民族游牧区,各民族皆有以酒为畅的习俗。陕北的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酒香醇韵。陕北人饮酒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习惯,形成独特的民间酒文化特色。陕北人待人厚道,酒宴之上更是盛情,频频劝酒,其言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客人,岂能不开怀畅饮。

陕北米脂:奠酒祭祖之乡风民俗,揭秘陕北民间酒文化

米脂出土的商代青铜

陕北酿酒历史甚为久远,酿酒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陕北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都曾发现农业生产工具,粟的遗物和陶尊、爵、觚、杯等酒具。粟在史前是我国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粟的大量种植为原始酿酒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到商周之际,酒的酿造术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饮品。近年来清涧、绥德、子洲等地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其中以兵器、酒具为最多。诸如爵、尊、壶、盆、觥等一类器皿,不仅名目繁多,用途明显,而且铸造工艺精美绝伦,具有明显的地方气息和地域文化特征,被考古界誉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古籍与文献中有关酒的记述也不乏其例。这些足以说明商周之际陕北一带的好酒之风。

太古本无酒,以水行礼,故后世因谓水为玄酒,不忘本者,思礼之所由起也。”“玄酒”是为祭祀创造出来的。古代所谓酒,多为米酒,酒力甚微,故有数斗大量的善饮者。这“清醠之美”的清酒不只用于饮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祭祀之用。在陕北米脂一带的乡风民俗中,至今仍用“奠酒”祭奠祖先。所谓奠酒,即用少许烧酒兑以多半清水加入少量米粒,在上坟时祭酒,而不用纯烧酒,以水酒行礼,仍不失太古遗风。至于“米酒”,即大致类似于陕北所谓的“黄酒”或“浑酒”。迄今仍是陕北过年时节盛行的美味品。陕北的年歌如是唱道:“腊月里二十七,蒸下黄酒盘下曲,两口子昨把黄酒做。”“一更一点半,凉菜调下几大盘,烧黄二酒喝个欢。”民歌中唱“滚滚米酒捧给亲人喝”。贺敬之《回延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更唱出了陕北人民以酒为畅、久别重逢,翻身得解放之喜悦心情,其情其景,相映交辉。

秦汉时期,陕北上郡一带嗜酒之风日甚。20世纪50年代绥德、米脂、榆林等地出土的庖厨、宴饮、歌舞伎东汉画像石,表现出的浩大酿酒、宴会、出行等现实场景,并不过于夸张,而是真实地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地主豪强们贪图美酒、盛张肴馔、饕餮无厌的生活场景,其表现方式淋漓尽致,生动写实。

碳化小米(粟)郭兴庄麻土坪龙山文化遗址出土

黄酒(米酒)

历史上陕北为多民族游牧区,各民族皆有以酒为畅的习俗。唐朝诗人李益在《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中写道:“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对古人来说酒是每食必饮的一种美味奢侈品,不独可佐餐,也可御寒冷,能在劳动生产之余解乏消困,又可在遭受伤害等意外事件时用以消肿治病。《说文·酉部》“医”字下说解“酒,所以治病也”即为例证。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二十五《谷·烧酒》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代时始创其法:用浓酒或糟入甑,蒸令其上,用器承取滴露……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本草纲目》又说:“烧酒,纯阳毒物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疾饮,治泄症而止冷痛也。”

陕西禅音酒业有限公司(米脂老榆山)窖池

陕北酒业真正的兴盛之日,便是这种既可治病又性味浓烈,可以燃烧的所谓高粱烧酒的出现,过去陕北酿酒多在乡间的手工作坊,俗名“缸房”。故高粱酒的酿造,需要酵缸,其制作过程和工具颇为简陋。届时将高粱碾碎酿制,洒水堆积掩之以席,经两昼夜,放蒸笼内蒸两个来小时,摊晾于地。俟其稍冷和以碎曲搅匀,每高粱六份,配曲两份。二者混合后,倒入缸和槽内覆以高粱秆,盖木板,涂泥密封,渐渐使之发酵。表面逐日塌下,遂踏压一两次,至数十日后,发酵完毕,进行蒸馏,遇冷气便可得酒。约每高粱800斤,可酿酒140斤左右。蒸馏至中腰弯所得酒谓之“冷滴子”,度数高,酒力大,其天然酒香,四处飘逸,糠味浓烈,饮之不易醉,但醉人难醒,醒后清爽,淡然神怡。所剩酒糟也可作饲料

陕北人粗犷剽悍,好喝嗜饮,“亲不亲,酒为凭”。烟酒茶待客缺一不可。现在可以说是“无酒不说话,无酒不成节,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遇高兴事,以酒助兴,烦闷了,借酒消愁,酒与陕北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所谓无酒不成敬意,有酒才为情浓。陕北的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酒香醇韵。(www.xing528.com)

陕北人多善饮者,不会此道者屈指可数,然尤以神府人为翘楚。神府地近蒙地,故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习惯。60°的高粱大曲,善饮者可用一斤有余,更有绝者,可一气喝掉半斤乃至一斤者大有人在,此举令群客慑服,吓退量浅者,实有其事;弱者也可将就三几两,甚至婆姨女子中也有善饮的高手。普通人半斤六两下肚谈笑自如,面不改色,言语有序,举止不失体。

陕北人饮酒有许多不成文的规矩、习惯,形成独特的民间酒文化特色。亲朋好友出远门以酒饯行,来客或好友登门以酒礼迎,远方亲友上门须以酒洗尘,老朋友相逢也要对饮三杯。在乡间民事调解中,也有“斟盅叩头说好话”的乡俗。倘遇生辰满月、红白二事更以酒为主畅喝它一番,充分体现了陕北人好客待友的人生礼仪。陕北的许多传统节假日也与酒有联系,而现在除传统节假日外,开业、乔迁、竣工、升学、获奖等皆有酒相庆,大小场合皆以酒为乐,凡有酒场必有说法。

陕北人待人厚道,酒宴之上更是盛情,频频劝酒,其言辞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客人,岂能不开怀畅饮。敬酒须满斟三杯,也有饮两杯者,自谓“好事成双”,甚至更多者,饮者敬者都不为难,可谓“和谐酒场”。饮酒讲究一饮而尽,杯中无剩酒,俗话有“滴滴不罚,流流罚”。有违者,同座人便戏言“养鱼着啦”!一般酒场上在座者须连饮三杯后方开场。必呼五喝六,大过拳瘾,觥筹交错,巨杯狂饮,不喝得东倒西歪、酩酊如泥,休想住杯。近年来,酒场上又时兴跌骰赢酒。即以三骰或六骰掷入碗中或摇骰定输赢,故有硬骰、软骰、十八硬、“吹牛皮”“上楼梯”“小爬山”“大爬山”“上下红黑找差价”等多种名堂,举不胜举。总之,掷骰的玩法,五花八门,由人规定,想怎么玩,就能怎么玩,使喝酒的节奏更快了,酩酊大醉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有因酒而“光荣”了的,出钱了事的不乏其人。

在陕北饮酒场上,有不胜酒力者,可以歌代酒,或以歌敬酒,即以酒曲助兴。一些地方还有专门伴唱酒曲的服务员佐酒。酒曲有爬山调、信天游、通俗歌曲或情歌酸曲。“酒客”唱酒曲之始忸怩羞涩,随着酒劲,则放歌纵酒,狂欢不羁。粗犷者拦羊嗓子回牛声,也别有一番风味。善歌者还可以守为攻,反喉回击,镇住对方,不仅可以少喝酒,还能见机散发酒劲;不善歌者,直喝得昏天黑地、语无伦次。嗜酒者多不拘小节,放浪形骸,饮酒不择高低度,交友不言贫富差。高雅者有诗酒风流之情,对成语、对句子、咏诗歌、填词赋、玩扑克等,诗朋酒友,载酒问句,自寻其乐,不亦而足。

20世纪60年代,陕北人生活贫穷,无钱贪杯,故喝酒者较少,酒以乡村缸房自酿“白干”为主,逢年节稍富者才置办几瓶酒。20世纪80年代以来,酒风甚炽,主要是公款、集团消费极大地刺激了“酒家”们的饮欲。炙手可热的部门“红人”,有些原本不喝酒,白吃白喝惯了,便逐步有了酒瘾,至每日必饮,一日无酒,心中难耐,成了“魔鬼液体”的俘虏,沉沦不返。“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酒精中毒者大有人在。一度时期流行的俗语“喝的赖茅,抽的好猫,抱的‘黄毛’”,则可见一斑,其中利弊,着实一言难以道清。

随着时代的变化,酒场的玩法以及酒的品牌,也在改变、更替。时下,“酒家”的行列,逐日壮大,若系私费则以每瓶几十元左右的老窖为主,但逢公费则多以名牌好酒,如六年西凤、洋河大曲、剑南春五粮液、茅台,以至“果酒”“红酒”“洋酒”皆摆上桌来。每逢夏季青年人多喝啤酒,也有白啤混饮者。其余三季皆以白酒为上。大凡好烟好酒,穷乡僻壤皆可一见,不足为奇。眼下,城市的“大菜”吃得多了,人们时行起“农家乐”,自有一番村酒野蔬之欢。“大老板”们请客宴宾,觞酒豆肉,所饮酒水准则另有自己标准,自然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较高水准。

闯府酒业系列产品

适量地饮酒可振奋精神,调节生活,舒经活络,祛病健身,而无节制地狂饮暴醉,则有害于身心健康,有悖于勤俭节约的原则。陕北酒俗沿袭6000余年发展到今天日渐红盛。不同的年代,陕北各县大都兴办过酒厂,办了停,停了办,兴衰成败,自有“市场”评说。如当年米脂的闯府宴酒,榆林的普惠特曲、老榆林,靖边的芦河大曲等也畅销一时,蜚声陕北。近年来,勾兑酒逐年增多,粮食酒渐少,酿酒工艺日趋走向现代化。现在神木县的麟州坊、靖边的红荞坊、米脂的老窑洞等皆以粮食为酿酒的原料,返璞归真,以粮取胜,成为地方名酒。

党的十八大以来,“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坚决纠正“四风”问题,严治公款吃喝,杜绝腐败,吃喝风在许多地方销声匿迹,顶风违纪现象逐年减少,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

(原载《陕西史志》,1998年第1期,略有改动,获榆林地区酒文化征稿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