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棒棒桥:百年传承和历史事端

陕北棒棒桥:百年传承和历史事端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棒棒桥逐年传承下来,给两岸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好处。光绪十一年,因修建常平仓耗资过甚,而累及棒棒桥的架设,并引发了县令骆仁弹压河西民端的事端。⑦次年以骆仁调离,无定河棒棒桥复通而告终。未承想棒棒桥在创建数百年后,又引发种种事端。民国二十四年,城中有人拍摄了一幅无定河上的“棒棒桥”,成为后人追踪忆昔历史的孤照。

陕北棒棒桥:百年传承和历史事端

米脂城池三水环绕,群山拱围,西有无定河水自北向南穿境而过,北临饮马长河,南绕圁河金波,一河在北,一河依南,自东向西注入无定河。明代以前境内无记载桥梁的文字,清道光《圁川艾氏宗谱·世系》说“……在扬州则扶危济贫;在米邑则创设县内河桥”。从谱系来看,此当指艾氏二世祖艾文吉。艾文吉为扬州盐商,生年不详,明正德四年(1509)死于扬州,其三子艾蕙扶柩旋里,葬父茔龙凤山之侧。他一生扶危济困,乐善好施。

从“创”字字意来看,当为“创始”“首创”之意。那么就可以肯定是艾文吉首创县内河桥,而创于何年何月,桥又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结构如何,却一概不得而知。从旧志来看,饮马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翔凤桥初建于清光绪年间。二者年代相差悬殊,不可能是生活于明成化、弘治年间的艾文吉所创。我们不妨从艾文吉死于明正德四年(1509)来推算一下,假设艾文吉生前活了50岁,那么往前推50年,恰好是明天顺四年(1460);再假设艾文吉25年后从商,那么创设河桥之事当在此前后几年的时间内,以此便可推算出艾文吉创设县内河桥,约在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前后。这样我们就不难肯定,这种初创之桥,实际上是非常简陋而又原始的。

选择水源,临河而居,符合先民们的定居习惯。这虽有许多好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弊端,甚至于给人们带来许多无情的灾难。由于河流的阻隔,无定河两岸的民风乡俗故有所不同,形成了米脂特有的风俗和习惯。无定河历来水流湍急,水势浩荡,为陕北有名的河流。《水经注》《元和郡县志》《明一统志》等古籍均有记载,即古之奢延水,可以说它四季四个样,脾气变化不一样。夏季水流深浅不定,可以舟摆渡,艾怀仁、艾希仁(四世)在明嘉靖年间均“捐资造舟济人其行”。冬季天气寒冷,冰封地冻,两岸民众踏冰往来也十分方便。倘遇夏日山洪或冬春流凌时节,“往往半济水开,人畜俱陷,但闻哀号之惨,实无援拯之方,虽父子至亲,莫能相救也”。面对无情的河水,人们只能是望河无助地哀叹。乐善好施的艾文吉便设想在河流上创设一种临时的便民桥梁。从米脂当时的社会综合经济能力来分析,在无定河上架设一座长数十米的石拱桥是很不现实的,不仅地方的财力、技术不允许,而且还要防止蒙古套酋长驱直入。唯有选择一种既取材方便,又便于就地拆除的简易木桥,才符合地情民意。

艾文吉作为盐商,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从北到南游览过许多名山大川、河流溪滩。他构思的这种简易的木桥,被人们称为“棒棒桥”照片。棒棒桥是以木桩做支撑,每岁逢秋(10月)架设,以木棍做骨架,用石块稳住重心,以当地盛产的椽相互连接,形成过河的框架,上垫成捆的棒棒(即高粱秆),用河畔沙土铺平桥面,因为它用高粱棒棒横棚桥面,故人们以“棒棒桥”称之。桥长以河床宽窄来确定,桥宽一般以能容驴拉车往来为准,走在上面软绵绵、晃悠悠,经济实用。待翌年3月春暖花开时拆除。棒棒桥逐年传承下来,给两岸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不少好处。到清康熙年间,架设棒棒桥的任务由五里公局负责。关于无定河木桥(即棒棒桥),光绪《米脂县志》说“康熙年间知县宁养气创建”。这与艾文吉创设河桥,相差两朝晚210多年。这种仅使用几个月的桥梁,今年架设,来年拆除,宁养气作为县令,主持修建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如果说数百年间无定河上无桥梁,两岸民众冬春不往来,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事,只能说那时还没有把这件善事记录下来,故论断宁养气创建明显有误。事实上关于创修无定河棒棒桥一事,民国《米脂县志》有“原始莫考,而历有年所矣”的记载。同治十三年(1874)邑举人,翰林院待诏李锦江在其所撰记述斯事之《碑记》中说:“无定河木桥,不知始于何时代,远不可考矣。”显然,未引用宁养气创建之说,只留下“远不可考”的疑问,这无疑使艾文吉创设之说更有说服力。光绪十一年(1885),因修建常平仓耗资过甚,而累及棒棒桥的架设,并引发了县令骆仁弹压河西民端的事端。“迨十一年冬,窑工未竣,桥工停办,交通几至断绝,公私均感不便。民众具词呈请……一时河西人民聚集河干,拟进城争辩,骆遂率领前往晓谕,众口纷扰,未即平服,竟飞石交加,不克收拾,嗣经绅耆双方排解,骆亦悔办理未善,薄惩一二人而已……”次年以骆仁调离,无定河棒棒桥复通而告终。同治六年(1867)“回匪围城,采樵路绝,守城团勇,以桥梁燃火代薪”,解决过守城将士的燃眉之急。未承想棒棒桥在创建数百年后,又引发种种事端。这是艾文吉根本没有意料到的,到民国后期,架设棒棒桥由当地村民以集资、集料的形式来架设。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东门外宋硷村依然可见架设在银河上的棒棒桥。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陕北的乡间,偶尔也能见到一些规格草昧的棒棒桥,沟通两岸群众的道路。(www.xing528.com)

这种既方便又实用的棒棒桥,在米脂桥梁建筑的发展史上经历了数百年兴衰,至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被石拱桥所取代。民国二十四年(1935),城中有人拍摄了一幅无定河上的“棒棒桥”,成为后人追踪忆昔历史的孤照。从照片上可清楚地看到远处盘龙山景观,宽厚的西城墙绵延挺拔,高大的西角楼昂首直立,无定河川林木参差不齐,大鱼山脉风光依稀可见,为追忆棒棒桥又多了一份佐证。

惧乐行窝(历史照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