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城
麟州城故址在今神木县城东北约15千米处,窟野河东面山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过渡地带的东段,北部系风沙草滩区,地势平衍,多漫滩地、海子。
麟州城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5),《神木县志》载:“麟州地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宏信,长子重勋(重训),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抗击党项羌,捍卫宋廷北部边疆,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次子业,孙延昭,都是宋朝名将,抗战御敌,称雄北方,时人拥护捍边英雄,故称“杨家城”。杨氏家族,五代至宋三世守边,功垂史册,有典可稽,为杨家将赢得“忠勇无敌”的称号。
麟州作为塞北军事要冲,对宋廷来说其重要性非比寻常。麟州建置,时在唐开元十二年(724),《新唐书·地理志》说:“割胜州之连谷,银城置之。”寻废,乾元元年(758)复置麟州,五代因之。麟州建置实际是为安置叛降的党项羌民族而建立,其地就是他们暴动以前的“故处”。
杨家城城垣依山势而筑,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居中,有南、北二门,外城周约4千米,有东、南、北三门,西南覆立悬崖,下临大川,高陡无门,设隍置险。西北面并以长城做边墙。城垣夯土板筑,残高5—7米,基厚10米,城防坚固,武备充足。残留的夯土墩台说明城门上建有城楼,宋人文彦博有诗赞曰:“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张永在《登麟州城楼》诗中写道:“莫问戎庭若,高栏是夕攀。”北宋史学家欧阳修也在《论麟州事宜疏》中说:“城堡坚密,地势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可见其当时的宏敞、壮观之势,展现出五代、北宋时期边塞屯兵点上设防的建筑风貌。城内西北隅崖畔,凿有两口大井,一围圆约8米,一略小,石中开凿、深不见底,旁有小鱼池,守城将士汲取饮水方便,并可美餐鲜鱼。城上配备守城的火器、弓箭、滚石、木滚(圆木节),居高临下,易守难攻。(www.xing528.com)
今神木县名,相传因麟州故城(杨家城)东南70余米处,有松树三株,年久树老,枝柯相连,粗可两三人合抱,后人以“神松”称之,金以此名神木寨,元以后因此名神木县,至今沿用。今“神松”早已荡然无存,但游览的人们仍抱着“欲寻神木识根由”的愿望去拜谒杨家城故址。
杨家城到明正统八年(1443)废,徙址平川,为今县治。这座突兀于悬崖之上、历经1200余年风雨流沙侵袭的边塞故址,至今依然遗迹可辨,城周景致幽美。近年在遗址废墟中出土有唐宋时期的钱币,以及板瓦、碎砖、瓦当等建筑材料,石臼、佛像碎片及一块镶金边的玉带,为考古研究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杨家城这座耸立边关为兵家争雄的军事重镇,别具塞北风韵,为神木县名胜之一。随着陕北神府煤田的开发,杨家城将发展成为陕北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原载《陕西地方志》,199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