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人文历史探微-沃土灵秀:陕北人文历史探微

陕北人文历史探微-沃土灵秀:陕北人文历史探微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筹备《偃师县志》编纂事宜,发挥职务之责,广泛搜集资料,采访故老,修史续志。《偃师县志》卷前由蔺挺达、艾元复作序,录入修志牌文、姓氏,插有“舆图、八景以及城垣图等,简洁清晰,凡例十则、志目、图、表齐全”。偃师县志的编纂以及“八景”的推出,活跃了偃师的文化氛围,为复兴“中原文献之邦”做出了贡献,迄今依然为偃师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成为宣传偃师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封建时代,但凡有政声的官吏,皆文韬武略,德才兼备,勤政爱民。艾元复正是这样一位声实并荗的廉吏。他经历了明清变革、江山易主的风云动荡时代。清顺治十二年(1655)会试后,由举人任河南偃师(洛阳市偃师县)县令。艾元复摄篆偃师三年,为官亲民,励精图治,恢复生产,拯救病民。同时筹备《偃师县志》编纂事宜,发挥职务之责,广泛搜集资料,采访故老,修史续志。由他亲任纂修,委以熟悉人文历史的当地监生蔺楠然主笔,游寓于偃师的江西泰和县学生员郑谪星、偃师生员胡淑生二人协助。这个编写班子,人人学识渊博,个个才思敏捷,人少而精。可谓:严谨紧凑,刀笔快手。他们用了很短的时间,成就了四卷,十门,共领七十三目的《偃师县志》,于顺治十六年(1659)汇集成册,刊刻付梓。在自己任期内完成《偃师县志》编纂,使继嘉靖之后,已一百年来未修的县志得到延续,为偃师留下了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成志之快,类目之全,令人刮目。

《偃师县志》卷前由蔺挺达、艾元复作序,录入修志牌文、姓氏,插有“舆图、八景以及城垣图等,简洁清晰,凡例十则、志目、图、表齐全”。卷一《地理志》:沿革、分野、疆域、形胜、山川、保里、村镇、市集、风俗、物产;《建置志》:城池、公署、学校、武备、街巷,坊表、铺舍、桥梁;《贡赋志》:户口、田赋、驿站、屯田;《礼仪志》:公式、祀典;《古迹志》:古迹、陵墓、祠庙、寺观。卷二《秩官志》:县令、县丞、主簿、典史、教谕、训导、驿丞、名宦;《选举志》:进士、举人、武举、恩贡、岁贡、监生、荐辟;《人物志》:乡贤、孝子、封地、武并、烈义、义行、义夫、节妇、烈节、游离、隐逸、仙释;《杂志》:临幸、灾祥、纪实、杂记。卷三《艺文志上》:碑。卷四《艺文志下》:记、文、志铭,颂、叙、赞、引、谣、行、曲、诗等。

事实上艾元复等人在编纂《偃师县志》伊始,就坚持“传信不传疑”的入志原则。他以为修志是“功繁事巨,前人诿后人,后人又诿后人”,那么修志之事就遥遥无期。他认为偃师志“于疆域,则书务表其隆盛之势;于风俗,则书务复其淳古之风;于城池,则书务严其保障之功;于村镇,则书务遂其闾井之乐;人才关乎学校,书其何以育才兴贤;御武存乎干城,书其何以讲武练卒……”其特点:目前设小序,记其梗概,层次分明。其内容包含了偃师县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状况,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贡赋志》记载明清两朝资料,内容颇为丰富,市集均注明存废,着墨不多,直击实处。纪实一篇,即《大事记》,价值可圈可点。他在《序》中盛赞偃师是个好地方,“历汉以来,上下数千年间,应贤踵相接也,明时人文尤杰出时代,偃实为中原文献之邦”。偃师志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洛水涨溢,版本被淹,传本较少。(www.xing528.com)

艾元复涉足乡间,修缮城池,深入偃境,知民风,问乡俗,对偃师“八景”的评定以及“八景诗”入选县志诸事宜,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倾注了不少的心血,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创作了抒情优雅的“八景”诗赞,以此抒发对偃师人民的深情厚爱,表达对偃师山山水水、人文景观的倾注关爱和对“第二故乡”终生难忘的情愫。偃师县志的编纂以及“八景”的推出,活跃了偃师的文化氛围,为复兴“中原文献之邦”做出了贡献,迄今依然为偃师人赞不绝口,津津乐道,成为宣传偃师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

艾元复作为文化名流,朝廷命官,在公务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家乡的文化事业。顺治十七年(1660),在任监察御史时,为家乡撰写了《上郡重修文庙碑记》和《梁坪石泉记》,次年在京为《绥州旧志》撰写序文等。为促进和推动偃师和米脂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