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邑副贡神木县知事高寿恺,字愉庭,撰《捐立学堂碑记》曰:“皇上御极之二十有七年,诏天下改书院为学堂,以期士人讲求实学,博通中外,意至美,法至良也。”“……除书院旧款外,计得钱贰千数百缗,以八厘发商生息,子钱添作经费,增设助教教席,岁有修脯,学生以三十名为额,月有津贴,及格者又有奖赏,而学堂之基□以立,改书院为圁川小学堂,遵公令也。”米脂至此拟停科贡,完成了书院改学堂之要务。学堂经费,仍用书院之费,均为阖邑名流义捐而来,支撑着办学的开支。光绪三十二年,邑知议潘松,扩充了学堂,创设巡警,组织新政,晨夕焦劳。在新学改革中高氏家族积极倡导即为率先垂范者,也算替县府分担了私学变革的任务。私立之学,据《米脂一般的反革命历史参考资料介绍》:“由东高氏创办起渤海学校,高照初任校长,教材仍是《经书》及八股文,学生年龄都很大,人数不满五十。”民国《米脂县志·辑余》又说:“清光绪季年①维新令下,停止科考,创立学堂。原有官立、公立、私立之明文,一时不无以私家名义联络开办者,但期间能设立有成者无几。”私立小学则由米脂万丰里高氏家族以族中旧有之私塾,在县城东大街地藏庵寺内之西禅院,成立“渤海两等小学”。
这时高照初,字晴曦,与其族人积极谋筹设立新学,以响应县府号召,办学伊始,专收家族子弟,入校肄业。聘请当地名师执教,学业成就颇丰。教学注重基础与实践,不尚客套、虚文浮夸,废除科举考试,在此读书求学的门生,有许多成名的人士。比如:民国初年(1912),在德日留学的马醒民、马师儒以及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高宪斌等,皆其高足。“谨遵公令,禀明县署,转呈省府立案,照章开办。自办学以来至民国初元五六年间,高初两等毕业二次,成绩颇著,从学生日益众。”至“民二、三年遂合并于官立之东街高等小学堂,缘是停止,而人多惜之,盖校内设备虽不充裕,而学生程度累次与其他校会考,往往不居人后云”。事实上是民国三年,将圁川书院所改的两等学堂又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由杜永功任校长,教材改用新课本,主讲国文、算术、英文,还增加了体育、唱歌、图画、手工等课程。从真正意义上说改革了旧制,推广了新式教育。同时可以看出高氏改办之私立渤海学堂,也为当时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www.xing528.com)
高氏族人在光绪年间开办新学时将家族私塾扩建为小学堂,以此得名米脂渤海两等小学,虽仅办了短短五六年时间,但为革新教育,废除科举,从旧制过渡新学以及发展文化发挥了作用,也为地方培养了一些人才。高氏文化人高照初,家学渊源,崇文重教,在民国十二年即为城绅乡绅的代表。民国十九年,一度被县长李联中聘为老师,参与军政要务,引用党羽,形成体系,为全县士绅中最有权力和影响者。他参与倡办新学,通诗擅文,撰写过多篇诗文、碑记,编辑有《米脂备荒要略》一册,更重要的是他主持纂修了堪称新志的民国《米脂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