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沃土灵秀:民国陕北方志编纂

沃土灵秀:民国陕北方志编纂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二十三年,陕西省政府指令各县编修县志。由于经费紧缺,直到民国三十三年前后十年,经两代人的辛勤付出,才正式付印,由榆林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题写书名。笔者所藏《民国志》扉页上有两厘米见方“邓宝珊印”阳文钤印。民国《米脂县志》抄本是志分正《志》和《辑余》两部分。其注重职官和人物的入志,约占全志的三分之一。现存民国三十三年榆林松涛斋铅印本,上述《康熙志》《光绪志》所藏大学、馆所等,亦藏有其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陕西省政府指令各县编修县志。经杜斌丞督促,米脂县长严建章出面组建文献委员会,邀集县内部分文人、绅士参加。由高照初主纂,艾如兰、高寿恺、李健侯分纂,高增秩、高祖宪等12人参订,高照炎、冯之铭、艾幼文等14人协助采访。文献委员会派人四处收集资料,“就丁户之众寡,风化之醇漓,考文献之典要,因时以纪胜,博采成篇”。经众人协力同心,“五阅寒暑,三易其稿”,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编讫。由于经费紧缺,直到民国三十三年前后十年,经两代人的辛勤付出,才正式付印,由榆林21军团军团长邓宝珊题写书名。笔者所藏《民国志》扉页上有两厘米见方“邓宝珊印”阳文钤印。

民国《米脂县志》抄本

是志分正《志》和《辑余》两部分。据《跋》云:“促速趋工刷印……印成百部,部各七册,计正《志》六册,《辑余》稿一册。共印七百册,费洋8万余元,均系县府节余之经费,尤为难得。”全志记事止于宣统三年(1911),共六册十卷,正文分十门二十九目。全志36万余字。《民国志》采访周详,考证细致,对前志做了大量补充、订正。它是一部新旧并蓄,史料较为丰富的县志。其注重职官和人物的入志,约占全志的三分之一。其次注重收集艺文,有著述、诏、奏疏、杂文、诗词等体裁,内容较为广泛。纪事、轶事二门搜辑记载了历史上有关该县的很多史料。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活动,十分珍贵,有较高研究价值。

不足的是,文白混杂,导致个别卷篇行文不很流畅,部分字句艰涩费解。加之,“促速趋工刷印”,错误颇多,特别是《辑余》一册,注重本族人物的资料入志,印刷有多处不清,着墨不均致漫漶不能通读。(www.xing528.com)

主纂高照初幼年能诗擅文,光绪年间秀才,晚年悉心研究地方文献,两次被聘为《陕西通志》采访主任。编修《高氏阖族家谱》。现存民国三十三年榆林松涛斋铅印本,上述《康熙志》《光绪志》所藏大学、馆所等,亦藏有其志。

米脂现存的三部旧志,除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外,更有着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为人们了解和研究米脂地情、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宝贵线索,均属鸿篇巨制、佳志之作,纂修者皆博洽通学,坚毅果决,才竟其功。由于编志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人遭遇和政治观点有异,造成思想上的局限和认识上的偏差,考据欠当、门类缺失、偏颇之论、在所难免。诸如“李贼”“逆贼”“回乱”“回匪”“鞑子”,是对李自成、清代回民起义军以及蒙古族的蔑称,读者应当以扬弃的态度对此类内容加以甄别。加之,旧时代社会经济薄弱,排版水平有限,虽“精选良工”,但印术不精,版本破损,缮写遗漏,保存不当,造成遗缺。然其续志者之作为,可圈可点,瑕不遮瑜。续史编志之志相若,勠力同心,共续新志,难能可贵,堪为楷模,青史永铭,万世传承。抢救和保存地方文献,挖掘米脂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带动米脂文化产业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历史使命重大,现实意义深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