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进步发展,使许多旧地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销声匿迹,逐渐被人们淡忘。但它是地域历史的见证,是研究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宋代,米脂县得名的大鱼山脉、惠家砭等,今天知之者甚少。明代,万丰、泰安、双泉、升平、德政5里地名,随着民国时期米脂县实行保甲制度的进程而消失。1962年得名的海会寺,寺滩改名的红卫、东方红、红旗、东风人民公社,也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其他因行政区划调整的乡镇以及村庄所隶属的行政区地名也发生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乡镇、村庄地名。
根据不完全统计,米脂县主要消失或即将消失的地名有:
明洪武十三年(1380)米脂县编户13里县以下设置为里,分5里。
万丰一、二里 (大致含今银州镇、桥河岔乡)。
泰安一、二里 无定河东,县境北部为泰安一里(大致含今沙家店镇、印斗镇),南部为泰安二里(大致含今桃镇、杨家沟镇、十里铺乡)。
双泉一、二、三里 无定河西北部(大致含今龙镇、郭兴庄镇和横山东部)。
德政一、二里 中部为今杜家石沟镇及子洲县的东北部分地域。
福田一、二里 南部为今子洲大理河下游两侧,西南为升平一、二里(今子洲马岔乡一带)。
清康熙十七年(1678),米脂县仍然保留泰安里113村,万丰里135村,双泉里82村,升平里116村,德政里115村。民国年间,米脂县实行保甲制度。民国十七年(1928)后,正式形成七区治,“里”被取消,地名自然消失。
银城镇 民国年间,米脂第一区。1942—1944年间,更名银城市。1956年,区划调整时改名为城关镇,原名消失。1958年,更名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撤销,改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84年人民公社取消,更名米脂镇。1998年,改名城关镇。2001年,撤销城关镇和城郊乡,合并组建银州镇。2015年,撤销米脂县银州镇设立银州街道办事处,原银州镇办事处更名为银州街道办事处城区便民服务中心。至今为银州街道办事处。
桃花峁镇 民国年间,米脂第二区。1942—1944年间,更名为桃镇区。1958年,改名桃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名桃镇镇。2015年改名桃镇,沿用至今。
余新乡 民国年间,米脂第三区。1942—1944年间,三区余新乡的大部分村庄划于榆林县,余新乡地名随之消失。
吴家乡 民国年间,米脂第四区。1942—1944年间,吴家乡的大部分村庄都划给了子洲县(原西川办事处),吴家乡随之消失。
杨家乡 民国年间,米脂第五区。1942—1944年间,杨家乡的个别村庄姬家界、贺家畔村划给了子洲县(原西川办事处),杨家乡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纸房乡 民国年间,米脂第六区。1942—1944年间,纸房乡的大部分村庄都划给了横山县,少部分划给子洲县,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曹家乡 民国年间,米脂第七区。1942—1944年间,曹家乡的部分村庄划给了绥德县,大部分划给子洲县,随着区划调整而消失。
1942—1944年,米脂县行政区划调整为9个区(镇)59个乡487个行政村。保留银城市,改名桃镇区外,其余乡消失。新建立了何岔区、印斗区、民丰区、民权区、龙镇区、卧羊区、十里铺区7个区。
何岔区 1942—1944年建立,1958年,组建人民公社时撤销。
民丰区 (同上)即今高庙山、吕家硷、冯渠一带。
民权区 (同上)沙家店、张士沟一带。(www.xing528.com)
卧羊区 (同上)善家沟、卧马坪一带。
海会寺公社1961年设立,管辖22个大队。1966年9月,海会寺改名“红旗公社”。1970年,红旗公社由海会寺迁李家站。1984年7月1日,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建置取消,改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建置,海会寺公社被李家站乡所代替。
寺滩公社 1961年设立,管辖25个大队。1966年9月,寺滩公社改名为“东风公社”,社址由寺滩迁至郭兴庄。1984年,寺滩公社被郭兴庄乡代替。
高庙山公社 1963年7月设立,址迁至高渠,改称为高渠公社、高庙山公社,被取代自然消失。
毕家寨 即米脂寨,至宋改建米脂城后,不再沿用,逐渐被人们淡忘而消失。
惠家砭 原为宋代毕家寨的一小部分,随着居民的迁出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而消失。
大圐圙 原在红花坪下安巷则,依山闲置一块公用空地,名大圐圙,南为文庙,东依儒学巷,西住小巷则。20世纪70年代,县教育局在此修建窑洞家属院,此地便成为教育局家属院,大圐圙逐渐消失。
五凤楼 原在西大街街口北侧,为城内居民的公用厕所。20世纪80年代,被政府相关部门拆除而消失。
三圣庙 原在西大街北侧、水门洞斜对面,明嘉靖年间艾希淳创建,有正殿三间,房檐高大,后被集体企业木业社占据。20世纪90年代,因木业社失火而焚毁,地产被卖,建私宅而消失。
水门洞 在西大街南侧,明代创建,因米脂县无西门而设下排水洞,后因西大街道路提高,其功能也逐步消失而淡出人们视线。
惧乐岩 在县城南龙山之巅,民国米脂八景之“仙岩夕阳”即为此地一景。由艾希仁创建,经始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三清洞碑记》说:“淡于名利,自费买山凿石,为静修之地也,且自匾其上曰:‘惧乐岩……且辞万家之产,不履城郭者数载,仍选石人之能者。”历七载告竣,后经清代、民国两朝增建、补修,逐步形成卧仙岩、惧乐窝、三清洞、八仙洞、先师阁、关帝庙、戏楼、孝子坊、二艾祠等十多处景观。民国时期,因拓展小石砭道路,山脚下建筑开始被拆。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取石逐年被毁,80年代被居民建筑占据,惧乐岩诸多景观名俱废。
米脂县汽车站 位于银河东路,建成于民国年间,因功能而得名。2002年以来,兴建,搬迁至南关新址而废止,现此处已开发建设为居民小区。群众俗称此地为“旧车站”。
米脂县体育场 1958年在无定河东岸建设。1972年,县体育场迁徙到流金河南岸银南路10号。2003年,随着米脂县中心城市北移,县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发展现状,决定新建县体育场而废止。原体育场开发建成人民路,两侧楼房林立。
苗圃 原在治黄西路北侧,1953年建立。1956年,扩建为米脂中心苗圃,行政上隶属于县农林水牧局,业务受榆林地区造林局指导,产苗全区统一分配。1968年,并入农林局系统,改为县苗圃。1970年,改为农林牧综合场,1972年恢复苗圃。1996年以来,治黄西路进行拓宽改造,苗圃搬迁至党家沟村,命名中心苗圃。
棒棒桥 初创于明代,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是建设在河道上的简易木桥。20世纪90年代渐渐被石桥取代。
城郊大桥 1972年建成通车,位于无定河米脂城郊乡政府东,是连通城关与城郊的交通纽带,得名城郊大桥。2014年,年久失修,县委、县政府决定对该桥进行加固拓宽改造,为彰显米脂“千年古县”的风韵,决定更名“文昌桥”。城郊大桥名称随之废止。
翔凤大桥 民国三年(1914),知事阎廷杰主持建石桥,位于县城南门外,横跨流金河连接下城和南关新城。流金河紧傍米脂城南侧流过,次年桥成。民国十四年,题名“翔凤”,立碑为纪,名翔凤桥。2008年,县政府在位于210国道县城南部新建一座跨无定河大桥,西与迎宾大道相连。2009年9月29日建成通车,取名翔凤大桥。由于取名上重复,民政局在地名普查时更名银南桥,翔凤大桥之名废止。
东城壕 位于南河北岸、东城墙南的一条环城通道,即今佳米公路米脂南门以东,今命名银河北路,东城壕之名被取代。但是许多老城里人,仍然记得东城壕之名。
南河 古称米脂水,亦名流金河、东沟河、南河。源于印斗乡马家铺好泉山下,由东北而向西南,经印斗镇、银州办事处,在县城西注入无定河,全长16千米,因位于东区故名。亦名“米脂水”,以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得名。流金河也为米脂水的别称。《陕西通志》“米脂水(一名南河),在县东南百步,迳三里楼、宋家硷,又迳县南文屏山下,为流金河,西南流入无定河——《雍胜略》。源出张家山,沃壤宜粟,米汁如脂,故名”。一河之名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米脂历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银河”指一条河之说,米脂无银河,只有无定河,古名奢延河、圁水、朔方水,河水清澈。唐代,含泥沙量渐大,俗名愰忽都河、黄糊涂河,因溃沙流急,河道摆移不定,得名无定河。所以圁水指无定河而非银水或银河。笔者少年时期,尚不知南河有上述诸多名称,只知其为东沟河、南河滩。县城逢五集市,初十遇会。南河滩是牲畜交易市场,每逢集日牲口遍滩,牛、驴、骡,山羊、绵羊站满一滩,农人抓猪娃者甚多。河滩上,牲口可饮水,随便排泄大小便,一场山水后便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季,在河上冰窟窿挑水的居民比比皆是;夏季,洗衣耍水是为童年记忆。1956年为连通西包公路,政府投资在县城西侧跨东沟河上建3洞石拱桥,保障西包线不受东沟河洪水影响,桥建成后便命名为银河新桥。有可能是米脂有“圁水”而不分“圁”“银”之别而得名,或者是以米脂为古银州、设银城市,以“银”而得名“银河”不得而知。正如米脂历史上称圁川、银州、银城等等,一定时间便产生一种新的称谓。
随着县城百货商店、影剧院、新华书店等公共设施的兴建,银河新桥一带成为繁华街区。1989年,经县长周锦明提议,加宽桥身。由城建局主持施工,拓宽为16米。而今,南河以北道路也取名银河北路,是为来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