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高等工程教育思想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足够的重视,轻视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修炼,影响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知识结构不完整
我国重理论轻实践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造成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且与实践经验相脱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大部分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视野比较狭窄,不注重学习和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仅仅专注于自己一直所从事的专业。如计算机、外语和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底子十分单薄,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已有的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已慢慢老化。一些教师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对某些与产业界联系不大的项目进行闭门造车,最后导致科研项目在走出实验室之前就已经胎死腹中。不少工科学生反映教师不了解产业界的真实需求,在授课时主要依赖书本知识,采用照本宣科的死板教法,一味偏重理论方面的讲授,不能引用实际工程实践的生动案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的有些工程技术理论上可行,但由于工序复杂、应用成本高等原因,工程现场早已弃之不用。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或毕业设计时,不会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难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工程实际问题,降低实践教学的难度,减少实践教学环节,无法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说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脱离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培养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二)工程实践能力欠缺
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是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必须具备的背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学历、学位虽然很高,且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但缺乏机会和渠道深入实践进行锻炼,造成应用实践能力、设计操作能力、专业运用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等比较薄弱。即使有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这些实践经历也仅局限于国内的企业中获得,而非国际性的。查建中教授调查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工科大学教师中,80%—90%都是具有较高的学历但是缺乏产业界工程实践经验的人员。照此下去,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同样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www.xing528.com)
(三)创新能力不足
提到“创新”一词,我们总与伟大人物联系起来,认为创新是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生,即通常所言的创造、发明与革新,但这是对创新的狭义的理解。其实,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的创新能力应包括专业知识的创新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创新。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捷的创新思维,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束缚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一方面致使教师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知识的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讲授知识时仅停留在书本上或者基于既得经验,因循守旧,教师的创新思维受到限制,所积累的知识也难以支撑其进行创新。
(四)社会适应能力弱
目前,一些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终身学习能力薄弱,部分教师喜欢孤身埋头研究,与人沟通的能力不足,环境适应能力差,也无法让其他教师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然而,但是现代企业工程项目和技术的运作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单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努力。这种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的现象,将严重阻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五)师德有待加强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自古以来,教师都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人格修养的楷模。教师的职责应是教书和育人,它不仅要重视言传,还要重视身教。师德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这个问题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而言尤其重要。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进入高等工科院校,他们给学校带来了青春活力,在教学、科研方面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教师大多是走出校门又进校门,在上岗前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角色、育人责任、社会责任认识不够深刻,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