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各种类型工程师的成长途径有所差异,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阶段和培养模式上也有所不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常用“三段式”培养模式,即专、本科应用型、研究生设计型和博士研究型三段式培养。
应用型工程人才(一般包括了服务工程师和生产工程师两种类型)的培养要求为:一般是三年制的大专或四年制的本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现场型工程人才,可以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乃至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大专院校普遍采用“2+1”模式,前2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驻企业实习;本科院校一般采取“3+1”模式,前3年在校学习理论专业知识,最后一年在企业学习、做毕业设计、完成毕业论文。这种工程本科大学生毕业后通过在企业从事一定的服务阶段或生产阶段的工程实践后而成为应用型工程师。
设计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要高于应用型工程师。由于其培养的工程人才将来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所以,相应的对其学历要求和工程专业学术知识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这类工程人才在大学期间一般采用“(3+1)+(1+1)”模式,即4年本科加上2年全日制硕士的形式。并且要求其在研究生阶段要在企业研发部门工作1年,现在许多高校的工程硕士均有此项要求,以便于提高工程硕士人才解决实际领域内发生的问题的能力。这种获得大学工程背景硕士学位的毕业生毕业后,在企业或科研单位通过从事一定阶段的设计工作而成长为实践中的设计型工程师。
相比较应用型工程人才和设计型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型工程师的培养要求最高,其目的主要是培养从事复杂产品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对其专业水平的精深要求程度会更高,实践研发能力要最强,拥有切实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一般在大学期间对此类型工程人才普遍采用“(3+1)+(1+1)+(3—5)”模式,即4年本科加2年全日制工程硕士,外加3—5年工程博士。通过扎实的学术专业培养,这种获得大学工程背景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毕业后,能够独立地承担服务、生产、设计和研发4个阶段的工程项目,并且经过一定时期的工程实践后最终成为研发工程师。(www.xing528.com)
高等工程教育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可以尝试依据不同行业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具体要求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学科的要求,在培养学制的选择、理论实践学时的分配、实习要求、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上结合学校自身发展优势和客观条件,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不同培养模式。
现实社会的发展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呈现多样化和层次化。因此,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适应这种需求,在人才培养结构上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在未来的工程教育改革中,不同高校应区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道路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