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汉语辞海》对“培养”的解释是:“为一定的目的长期教育和训练,使成长发展”,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四川师范大学的朱展利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或样式),它合乎一定的准则,使人可以照着做”;张光斗院士把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义为“指人才培养的内容和要求、培养规格、培养学制和方法”。
对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即对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的内容、要求、具体培养规格、培养学制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对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和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于美国工程教育发展历史,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工程教育简史》。它相当完整地回顾了美国工程教育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历史:19世纪初叶至1862年之前的发端过程和1862年—1893年的成长过程;1893年—1914年间,美国工程教育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专业学会纷纷建立;1914年—1940年是美国工程教育的评价时期;1941年—1968年是美国工程教育的“科学化”时期;1968年以后是“卷入时期”。可以说,《美国工程教育简史》是现今了解美国工程教育的最佳入口。
柳宏志教授在《综合就是创造——综合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一文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轨迹:从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SB)发表《大学科学、数学及工程教育》(即《尼尔报告》)和20世纪90年代初MIT校长Vest提出“大工程观”的概念开始,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科综合集成战略就已初露端倪,“大科技观”的教育理念逐步得以确立。在此期间,《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1998)、《维护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美国科学和工程能力之实力》(2004)、《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的愿景》(2004)、《迎击风暴》(2005)、《2020的工程师:新世纪工程教育的变革》(2005)、《美国2020工程师计划》等重大报告先后出台,这些报告普遍针对工科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改革的战略。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关于CDIO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从2000年MIT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的初步探索到2004年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正式成立。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外工程教育发展模式的分析和借鉴,探讨综合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等。
呼文亮、王峥、于福莹对法国高等工程教育有所研究,在《法国工程师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法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与启示》《我国硕士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鉴于法国高等专业工程师教育》等文献中总结出:从生源选拔来看,法国工程师培养生源选拔制度相当严格。工程师是有条件的精英教育,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前10%左右)需要先在预科学校进行2—3年的学习,再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进入理想的工程师学院。在法国每年大约有70万高中毕业生,能进入工程师学院学习的仅为1.2万人,可见选拔之严格。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来看,法国在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调整,没有指定教材和课本,只有教师的讲义,学生要有非常好的记笔记能力。从重视实践的程度来看,法国工程师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可以说,实践伴随着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始终,很多教师都是聘用的有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学校里设有与专业相当的工作车间及实验室,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产品;很多工程师学院办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下属企业,方便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及管理;同时,学生每年都有不同时间要求的企业实习,我们从普通工人身份到技术员身份再到工程师身份,直至可以离校参加工程师工作,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
张安富、于淼在《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历史演变及特点》等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德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制度概况及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的特色,将工程教育与工程师资质制度融为一体,工程教育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建立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资质的国际互认机制等特色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吴志功在《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中通过对国外高等教育现状的比较分析:从早期欧洲重视实用技术到技术革命后重视科研、学科理论基础和工程科学教育,导致与工程实际逐渐脱节;到20世纪80年代“大工程观”“重构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际;进而到21世纪,“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教育计划”重视实践与教学的统一,人文科学与理工知识的结合等新趋势,总结认为,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应该是兼具科学家的素质、工程师的动手能力、企业家的思想的复合型人才,并应以之为目标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关于课程的创新方面,一些学者也介绍了欧美国家的一些做法。
陈乐教授在《课程重建:欧洲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一文中,介绍欧洲工程教育三项大型改革计划,即H3E计划、E4计划、TREE计划,重点阐述E4计划中的创新课程体系主题,分析研究了其结果导向、课程创新和自主选择的核心改革思想与举措,并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相应计划。(www.xing528.com)
方宓军教授在《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启示》一文中,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理念、课程设置模式和培养目标,借鉴国外工程院校的办学经验,建议我国从根本上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设置综合化的课程体系并在培养过程中重视与企业联系加强工程训练等建议,适应科学综合化和现代工程的要求。
(二)国内关于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综述
清华大学教授王孙禺、曾开富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强调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两方面的问题。以美国欧林工学院为例从层次、专业、竞争力、课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欧林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其中值得我国借鉴吸收的经验。
叶树江、廖娟、张安富等学者分别发表了观点。叶树江教授在《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文中,在对国内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确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更新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来实施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措施。廖娟在《美国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讨美国工程师的培养模式,从教育系统、政府、行业协会、企业4个角度来详细解读美国对工程师的培养,从而为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张安富教授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一文中,在介绍欧美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讨工程师培养的中国模式,辩证分析了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专业化与宽泛视野的关系、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的关系、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小范围试点与工程教育全面改革的关系,为我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清华大学林建教授对工程师培养模式和工程师分类进行了专项探讨,在《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一文中,阐述了工程人才培养与工程师分类关系密切,并提出了工程师的分类原则,将工程师分为服务工程师、生产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研发工程师4种类型,同时提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构成和各类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及成长途径。
中国工程院朱高峰院士在工程教育发展现状、工程教育与创新人才及工程综合等方面研究较多,分别发表系列文章:《创新人才与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与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战略意义》《论工程的综合性》《中国的工程教育——成绩、问题和对策》《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等。
北京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侧重对工程实践、工程教育全球化等方面的研究,他在《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一文中详细阐述了CDIO模式,从2000年起通过对以MIT为首的几十所大学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分析了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的关系。在文章《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科学发展观》和《论工程教育国际化》中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工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要求更高,以及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必然性。其主张建立校园的国际教育环境、发展国际产学合作、开展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师资等。
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产学结合方面,查建中教授在《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工程教育与产业合作的障碍,从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出推行产学合作的战略建议。朱高峰院士在《工程教育中的几个理念问题》一文中,强调工程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必须唱响“全社会各主体共担责任”的主旋律。国家层面要加强相关立法,企业层面要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学校层面要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在国内关于高等工程教育实证研究方面,北京师范大学钟秉林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少雪教授、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分别用实证分析的方式探究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现状。钟秉林教授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近5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一文中,对2005年—2009年国内教育类和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期刊中与高等工程教育有关的文献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以及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得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建议。刘少雪教授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作为样本,对该刊1997年—2006年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关于工程教育的论文数量分析、论文作者分析、论文类型分析、研究主题分析得出高等工程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李曼丽在《改革开放30年来工程教育比较研究回顾与思考》中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间国内学者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总结学界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思考我国工程教育研究和改革的思路。
目前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这样的历史阶段迫切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是培养工程人才、发展社会经济、促使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同时,在工程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研究工程教育,特别要研究工业化中期阶段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特性,以及工程教育的规律。特别是在国际形势下,我国各个行业在这种全球化的影响下深受影响,必须对产业升级和转型带来的技术和人才新需求进行思考。可以说,不断加强对各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教育和培训,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及相关业界、人士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