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2]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使“设计·应用”教学用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需要,形成创意实践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增强视觉冲击力,拓宽学生思路
“设计·应用”领域,有很多作品值得欣赏和借鉴,现代化的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多媒体,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作品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教学中,克服图片欣赏为主的现象,更多地加入声音、动画,将声、光、电、影像等融为一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的环境,增强视觉冲击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如《瓶盖玩偶》一课,flash 的制作,将瓶盖到玩偶的变身进行直观的演绎,再配上生动的语言描述,凸显设计理念的同时,引发学生想象,激活想象思维。道具添加环节,更是让普通的瓶盖玩偶变身足球小子,配上足球比赛场景和欢快的音乐,一场激烈紧张的足球赛就马上开始了。在这样的视觉冲击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到培养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再到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为创新设计打好基础。
2.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增强示范多样性,突破模仿设计(www.xing528.com)
设计是造物和创物的活动。教师示范同信息技术整合,凸显直观性的同时,增强示范多样性,突破模仿设计,形成创新设计。例如《各种各样的杯子》一课,教师用简单的技法引导学生对一个圆柱和锥体进行变形,直观地为学生提供思路,有助于学生设计杯子造型,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作品。将此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多媒体上,提出:“如果为幼儿园、大酒店、公司办公室设计杯子,你会调整、替换哪个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利用白板的拖拽、重复、描画、擦除、放大、替换等功能,将学生描述的不同的杯子形象一一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尝试用简笔画的形式记录设计的过程,既学习了“画设计图”的初步方法,又实现了“创新设计”的思维历程,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杯子的适应人群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把信息技术中平面图形之间的替换,转换为“实物替换”,突破模仿设计,达到创新设计。
3.通过信息技术整合,突出重点、难点,生成创新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把所学知识、技法进行提炼、概括,经过分析、比较、综合、分类等而系统化,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摄录技术来录制、编辑、重放,对关键步骤和技巧进行放大、分解、透视,并适当插入指导说明,强化重点,突出难点,以达到事半功倍。在播放录像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录像的重放、慢放、暂停等功能,插入讲解,使学生对疑难问题把握得更准确,掌握得更扎实,促进创新设计的生成,同时,课题组教师将各自制作的优秀视频,放到群中共享,为更好地研究教学节省出时间和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