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建立的对地观测卫星系统仅仅是感知地球的手段,只能单纯获取数据,后期需要人对数据进行再处理并决策。能否结合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将对地观测卫星系统上升成为“对地观测脑”呢?现在天上有导航卫星、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正好像人的眼睛(遥感、导航卫星)、耳朵(通信卫星),将通信、导航、遥感卫星一体化组成一个系统,形成一个大脑,这个大脑能够对“眼睛”“耳朵”感知的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提供PNTRC的功能,即这些信息可以发送到用户的接收设备中,这就是对地观测脑产生的过程。
对地观测脑是一种模拟脑感知、认知过程的智能化对地观测系统,通过结合地球空间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及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等领域知识,在天基空间信息网络环境下集成测量、定标、目标感知与认知、服务用户为一体的一种智能对地观测系统(李德仁等,2017)。对地观测脑实质上是通过天上卫星观测星座与通讯导航星群、空中飞艇与飞机等获取地球表面空间数据信息,利用在轨影像处理技术、星上数据计算分析技术等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分析,获取其中有用的知识信息服务于用户决策,从而实现天、空、地一体化协同的实时智能对地观测。
要实现对全球服务,预计需要200颗遥感卫星、300颗通信卫星。服务指标是时间分辨率5分钟,即要求的图像目标在5分钟内找到,分辨率和导航精度达到0.5m,在轨处理与通信时间小于1分钟便送达用户移动端,开拓B2B、B2G和B2C的空天信息智能服务,通过建设对地观测脑,实现“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多网融合、智能服务”。(www.xing528.com)
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中,遥感数据是重要的城市时空基础设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地观测脑也必将是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提供实时的遥感信息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