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调查,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国外,此项遥感技术应用开展得较好的有日本、美国、欧共体等。日本利用遥感图像编制了全国1∶5万地质灾害分布图;欧共体各国在大量滑坡和泥石流遥感调查基础上,对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识别不同规模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并通过结合地面调查的分类方法,开展了用GPS测量及雷达数据监测滑坡活动可能达到的程度。美国地质调查部门通过对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区域和密西西比河下游泛滥平原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填图,查清了可渗透和不可渗透沉积岩以及断层情况,这些资料对合理规划沿海区域的开发行为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土壤流失至关重要。
我国山地丘陵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很多城市和乡镇都依山傍水而建,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开发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葛大庆等,2019)。我国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是在为山区大型工程建设或大江大河洪涝灾害防治服务中逐渐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遥感技术在洞庭湖地区开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其后,我国先后在雅砻江二滩水电站,红水河龙滩水电站,长江三峡水电站,黄河龙羊峡水电站,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和溪洛渡水电站库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别在宝成、宝天、成昆铁路等沿线进行了大规模的航空摄影,为调查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20世纪90年代起,主干公路及铁路选线也使用了地质灾害遥感调查技术。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省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各省(区)都设立了专门的“地质灾害遥感综合调查”课题。这些调查大多为中—中小比例尺(1∶25万~1∶50万)的地质灾害宏观调查,主要调查的成果有:识别地质灾害微地貌类型及活动性,评价地质灾害对大型工程施工及运行的影响等。
在城市防灾抗灾和救灾中,遥感技术能够起到预警、动态监测、灾情评估、辅助决策等作用。利用城市遥感数据可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的孕灾条件及诱发因素调查、灾害解译和编目等工作,为城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撑(高慧丽、范建勇,2015)。具体包括: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长期监测和灾后评估。城市遥感技术还可用于针对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为救灾和减灾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www.xing528.com)
近年来遥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技术不断成熟,机载孔径雷达(SAR)及干涉孔径雷达(InSAR)的出现(Chen et al.,2016),使得可以接收和处理的城市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越来越多,波段越来越细。RS、GPS、DBS、GIS的高度集成,为遥感信息的数据挖掘、数据综合和数据融合提供便利的条件和合适的工具。利用遥感信息对地质灾害进行分析、识别和监测,进而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系统,是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途径(Zhong et al.,2012)。对各类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体的电磁信息进行归类,查找最优的特征信息,可以为地质灾害体的类型和形貌特征的分析和预警提供依据。国内外的实践结果表明,遥感技术能使对地质灾害的防治由盲目被动转为“耳聪目明”,能及时发现并超前预报,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