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年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由冷僻的课题渐渐升温至常态,研究视野与研究内容都有了很大扩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需要注意的是,对其研究呈现出具体而微的碎片化态势,以及重史轻论、重学轻观的特点,比如侧重于对某些理论观点的阐述与解读,侧重于对代表人物新闻思想的分析与论述。并且存在着新闻观、新闻思想与新闻学之间概念含混不清的现象。
(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仍不足
研究路径方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尚不紧密,就理论而理论的多。相对于传播学、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等领域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以新媒体发展、媒介融合为背景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对新媒介环境下新闻实践的创新,探讨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亟须做出更大的努力。
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结合实际,真正吃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这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还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实践主体具有运用这一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二是具有转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也就是说,首先需要将抽象的普遍原理转化为贴近实际的具体的理论原则,其次需要将具体的理论原则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政策、制度,再次是政策、制度的落实与实施,最后通过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物质成果。导致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认识或利益驱动阻碍了理论原则的贯彻;二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不完备。只有把理论研究和现实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思想阐释和当代价值的阐发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发展。
(二)系统性研究不足
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多数还是限于对文献、经典著作进行解析。一方面研究相当宽泛,另一方面又缺乏宏观的系统化理论建构。“体现深刻性的专题研究和系统研究,有待继续加强。”[40]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片茂盛的森林,仍缺乏一个全景式的整体呈现与系统认识,距系统化的研究尚有一定差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导致系统性研究不足的原因是,忽略了综合认知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现代理论、研究方法的浅尝辄止。
通常学术意义上的系统性至少包含着如下因素:内容完备周至、学术思想一以贯之、合理的逻辑框架、能够自圆其说的解释体系。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宏观阐释以及规律性的探讨,这样的研究包含了对新闻观高度抽象的思维,尽管有时难免做成相对空泛的“宏大叙事”,但形而上的功夫往往较深,才能较好体现研究的系统性。现在的学术取向强调专深精细,注重微观剖析,于具体问题的深入发掘有所裨益,却忽略了对新闻观的整体性把握,将认识局限在一个狭窄的研究领域,不能从普遍联系中去认识具体的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和新闻规律,致使新闻观研究的系统性缺失。
(三)简单化、片面化、庸俗化、教条化仍不同程度存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还存在着走过场、蹭热度的现象,有的是为适应形势而做研究,仅把此作为研究对象,并未弄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而停留在低水平思辨研究阶段,并未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更谈不上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研究的学理化、教条化、简单化、片面化、口号化、形式化仍不同程度存在。
(1)缺乏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系统研究和全面把握,以“六经注我”式的文本解读,依据今天的需要来取舍经典作家的论述和观点,虽然突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性和当代价值,但缺乏足够的文本依据,存在着曲解、误读、歪曲或者实用主义地任意剪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始人思想的危险。
(2)机械地固守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典文本的解读,把文本解读变成“我注六经”式的“实证科学”。如果将文本解读至上化、绝对化,把马恩经典作家针对当时各种具体历史条件、在特定语境中的论述统统变成实证科学式的确切知识,而不是放到历史进程中和当今的语境中加以价值判断和取舍,那么马克思主义就会被定格为历史知识,就会失去生命力,变成僵死的教条,活在历史的阴影里。
【注释】
[1]戴邦:《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载《马克思新闻思想研究论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2]丁柏铨、彭婙:《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
[3]许正林、李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当代维度与未来取向》,《现代视听》2011年第4期。
[4]陈力丹:《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5]雷跃捷、哈艳秋:《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郎劲松、童兵:《毛泽东新闻思想与邓小平新闻理论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7]郑保卫:《试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地位》,载《邓小平新闻宣传理论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丁柏铨:《论党的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特色》,《新闻界》2001年第3期。
[9]丁柏铨、彭婙:《6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评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0]邵华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1]刘卫东:《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个视角》,《中国记者》2001年第7期。
[12]彭菊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多级命题及其理论体系》,《新闻记者》2004年第6期。
[13]盛沛林:《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若干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14]谌笛:《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三大理论支柱》,《城市党报研究》2004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5]黄楚安:《从中共三代领导人新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谈和谐新闻传媒的构建原则》,《南方论刊》2007年第6期。
[16]陈力丹:《“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论的基础》,《新闻大学》2010年第1期。
[17]刘正荣:《网上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新闻战线》2007年第5期。
[18]杨林书:《试论胡锦涛新闻舆论工作创新思想》,《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9]郑保卫:《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性与生命力》,《新闻战线》2005年第1期。
[20]方延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观的比较研究》,《江海学刊》2009年第4期。
[21]强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研究的“定盘星”》,《解放日报》2016年4月15日。
[22]李彬:《再谈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与历史观》,《出版发行研究》2018年第8期。
[23]童兵:《“上天入地”: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1期。
[24]张华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学习时报》2017年10月30日第A4版。
[25]徐海龙、甄红菊:《习近平新闻传播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网,新闻传播学,2016年11月21日,http://art.cssn.cn/xwcbx/xwcbx_pdsf/201611/t20161121_3283220.shtml。
[26]叶俊:《创新与升级:2017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4日第1366期。
[27]慎海雄(1967——),浙江湖州人。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历任新华通讯社副总编,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中央电视台台长,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第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28]叶俊:《创新与升级:2017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4日第1366期。
[29]叶俊:《创新与升级:2017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4日第1366期。
[30]许正林、李芸:《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当代维度与未来取向》,《现代视听》2011年第4期。
[31]郑保卫:《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2]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陈力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4]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朱国圣、林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37]范敬宜、李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本书编写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3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
[40]丁柏铨、彭婙:《60年来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评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