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的新闻纸,纯粹为中国资本,中国人主编的,要算同治十二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为最早。其次为同治十三年上海出版的《汇报》,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光绪二年在上海出版的《新报》,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的“广报”。待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战争之后,民气陡涨,民报的产生,更如雨后春笋般的勃兴,强学会的《中外纪闻》《强学报》,先后在上海、北京出版。著名的《时务报》《时务日报》《苏报》《时报》《广州日报》《时事新报》等,都相继在上海产生了。
这是民有新闻纸的最盛的创始期,当时编著的都是有名的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蔡孑民、吴稚晖、于右任、狄平子,王穰卿等,可惜都是一班文人,除了下笔千言的做做文章外,不明经营之术,因此,经济发生困难,便渐渐地消灭,现在我们还能够看得到的,只剩有《时报》《时事新报》和香港的《循环日报》罢了。
1、《循环日报》创始于同治十三年。先是有王紫铨者,以上书太平天国忠王杨秀清之嫌,清廷欲得而甘心,乃随麦华陀牧师走香港。旋应英华书院之聘,编辑圣经,遂家焉。迨欧海理牧师解散英华书院,王氏遂与该书院买办黄平甫集股购入,易名中国印务总局,此同治十年事也。后就印务总局改组《循环日报》。“循环”云者,意谓革命虽败,而籍是报以传播其种子,可以循环不已也。王氏自主笔政,洪干甫及婿钱昕伯辅之。钱氏盖奉《申报》主人美查之命,赴港调查报务以资仿效者也。初创时,新闻用洋纸印刷,然间尚用土纸。新闻常占三分之一,区为三栏,首栏选录京报,次栏为羊城新闻,又次则为中外新闻栏,然其时交通未便,消息难通,故主笔政者常须述野语稗史以补白。次年附刊日报,择重要时事汇为一册,每年取费一元。嗣因销路不多,未期年而罢。当时该报有一特色,即冠首必有评论一篇,多出自王氏手笔。取西制之合于我国者,讽清廷以改革。《弢园文录外篇》,即集该报论说精华成之。其学识之渊博,眼光之远大,一时无两。自是而后,上海新加坡的报纸渐兴,互相转录,材料遂不虞缺乏。光绪四年,该报因省港消息灵通特将每日报纸于先一夕派送,是为香港汉文晚报之先声。但往省船只,例于下午四时开行,而报纸印竣须在八时,故寄往广州澳门者,均须俟诸次日。历四年,因时促事忙,遂取消晚报,光绪三十年,增加篇幅,分为庄谐二部,附以歌谣曲本,字句加圈点,阅者一目了然。光绪三十四年,京沪要事以电报传达,于是港中各报,遂专电互竞优劣,近年更迭有改良。《中国报学史》(www.xing528.com)
2、《时报》光绪三十年四月二十九日,创刊于上海,主持者为狄楚青。先是,狄氏抱负新思想,自日本归国后,即与《湘学报》主笔唐才常在上海组织中国独立协会,图大举。假名东文译社,以掩官厅耳目。经济无出,则鬻旧藏古书画以充之,初拟结连各秘密党,乘间入京。寻拳祸大作,首都沦陷,乃一面邀集各省人氏组织国会,推容闳、严复为正副议长,以为对外代表人民之机关。一面购置军火,上溯汉口欲占为起义之地。惜内部事机不密,功败垂成。从此狄氏灰心武力运动,乃创办《时报》,为文字上之鼓吹。延陈冷为主笔,独创体裁,不随俗流。如首立时评一栏,分版论断,扼其机枢。如提倡教育,如保存国粹,如注重图画,如欧战后复增教育实业妇女儿童英文图书文艺等周刊,今均为各报所踵行,又如光绪三十年之冬,为粤汉铁路建筑权,发争回权利之议论。次年以英人虐待华工,劝国人制造国货,购买国货。民国五年,因日人二十一条之要挟,提倡救国储金,藉众力以振兴实业。此皆其荦荦大端,为注意时事者所能记忆。《中国报学史》
从戊戌变政开始,经过几次的对外战败,以迄于辛亥革命前后,这一个时期,可算为中国新闻纸的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无论在朝的官吏,在野的民众,无不重视新闻纸。而尤其注重于新闻纸上的评论。当时,对于新闻的采访、选择,都没有十分的用力,因此造成了封建式的访员制度,竟为新闻纸改革的一个大障碍。但是,那时候的办报者,真正是以新闻纸为营业的很少很少,他的用意,也不过是在假此以宣传其一党一系的政见罢了。所以少则一年半载,多则三五年,都为受了经济的压迫而倒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