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番锣鼓:历史、演奏形式与艺人

十番锣鼓:历史、演奏形式与艺人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番锣鼓简称为“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有过“十不闲”、“十样景”、“鼓吹”等名称。从《粤逆纪略》一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政府亦重视并应用民间的十番锣鼓。因此,十番锣鼓至少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在我国南方流传。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分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两大类。演奏十番锣鼓的著名民间艺人有无锡的朱勤甫、苏州的毛仲清、常熟的吴毓芝等。

十番锣鼓:历史、演奏形式与艺人

民间吹打乐。十番锣鼓简称为“十番”或“锣鼓”,历史上曾有过“十不闲”、“十样景”、“鼓吹”等名称。主要流传于江南一带,尤以无锡、苏州、宜兴等地最为著称。

据明·沈德符(1578-1642)所著《万历野获编》所载:“又今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旧。武宗南巡(1519年),自造《靖边乐》,有笙、有笛、有鼓、有歇落、吹打诸杂乐,传授南教坊。今吴儿遂引而伸之。真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可知正德十四年,明武宗到南方讨伐宁王时,已利用南方乐工演奏《锣鼓》,作为军乐。明季人张岱(1597-1689)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中秋佳节苏州虎丘群众聚集游玩的盛况:“虎丘八景,……天暝月上,鼓吹十百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清初曹雪芹(1763年卒)所著小说红楼梦》的十一回中,亦有“一班小戏儿并一挡子打《十番》的”记载。从《粤逆纪略》一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太平天国政府亦重视并应用民间的十番锣鼓。因此,十番锣鼓至少在十六世纪以前已在我国南方流传。

十番锣鼓的演奏者,多为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乐手和寺院中的道士。不少民间艺人分散在农村亦农亦艺,他们随时可被“堂名”班主或寺院当家道士招聘去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等活动的演奏(道士不参加民间婚礼的演奏活动)。每逢春节、中秋以及庙会、赛龙船等节日,民间则广泛地组织自娱性演奏,在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

十番锣鼓的演奏形式分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和兼用管弦乐器的丝竹锣鼓两大类。

清锣鼓(俗称素锣鼓)的乐队组合有粗、细之分。粗锣鼓用云锣、拍板、小木鱼、双磬、同鼓、板鼓、大锣、喜锣、七钹演奏。细锣鼓在粗锣鼓所用乐器的基础上,加用小钹、中锣、春锣、内锣、汤锣、大钹演奏。清锣鼓演奏形式的乐曲结构特点为锣鼓牌子的联缀。如清锣鼓(粗)乐《十八六四二》由十段组成,各段锣鼓牌子的名称为:一、《急急风》;二、《求头》;三、《七记音》;四、《细走马》;五、《十八六四二》(变奏三次),六、《鱼合八》;七、《细走马》;八《金橄榄》;九、《急急风》;十、《螺丝结顶》。其它清锣鼓曲目还有《擒锣》、《清钹锣鼓》等。(www.xing528.com)

丝竹锣鼓因其演奏中主奏乐器和乐队组合的不同,又可分为笙吹锣鼓、笛吹锣鼓、粗细丝竹锣鼓(古称“鸳鸯拍”)等多种。笙吹锣鼓乐队编制其管乐器有笙、箫,拉弦乐器有二胡(托音二胡)、板胡;弹弦乐器有三弦、琵琶、月琴;打击乐器用粗、细锣鼓两种编制。曲目有《寿庭候》(细锣鼓)、《阴送》(粗锣鼓)。笛吹锣鼓乐队编制在笙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曲笛、梆笛,打击乐器用粗锣鼓编制。曲目有《下西风》、《翠凤毛》、《万花灯》、《大红袍》、《喜元宵》。粗细丝竹锣鼓乐队编制在笛吹锣鼓丝竹基础上加用管乐器大唢呐、小唢呐、招军(俗名长尖,非旋律乐器,多用于乐曲首尾以烘托气氛);打击乐器用细锣鼓编制。曲口有《香袋》、《十八拍》。

十番锣鼓中的丝竹锣鼓演奏形式其乐曲的结构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丝竹段落交替(有时重叠)进行为其主要特点。如笛吹粗锣鼓曲《万花灯》由十六段组成:一、锣鼓《急急风》;二、旋律《万花灯》;三、锣鼓《急急风》;四、旋律《小桃红》;五、锣鼓《细走马》;六、锣鼓与旋摔交错进行的《大四段》(变奏三次);七、旋律《春景》;八、锣鼓《细走马》;九、锣鼓《蛇脱壳》;十、旋律《把花灯》;十一、锣鼓《细走马》;十二、锣鼓与旋律交错进行的《小四段》;十三、旋律《呀》;十四、锣鼓《细走马》;十五、锣鼓《急急风》;十六、锣鼓《螺丝结顶》。

演奏十番锣鼓的著名民间艺人有无锡的朱勤甫、苏州的毛仲清、常熟的吴毓芝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