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鼓吹乐。俗称“音乐会”、“吹歌会”。主要流传于冀中定县、徐水、安国、安平、博野等地,因擅长吹奏民间歌曲,故又有“河北吹歌”之称。仅据指定县子位村吹歌会负责人王成奎的回忆,已有六代的家传吹歌技艺。因此,河北吹歌在当地的流传历史,至少已有二百多年。
冀中管乐原有“北乐会”(也称“音乐会”)、“南乐会”两种演奏形式。“北乐全”乐队编制八至十人,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细,音量较小,发音柔和,演奏风格古朴端庄,速度缓慢,比较典雅。“南乐会”乐队编制往往在十人以上,主奏乐器管子的管身较粗,除一支管子为主管外,还配有多支付管,因此,吹奏起来,声音洪亮,旋律多变化,演奏风格活泼风趣,速度较快,比较热烈。近几十年来,“南乐会”逐少盛行,广为流传,成为冀中管乐的代表。
冀中管乐的演奏者全部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农民,除农忙季节小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聚集起来演奏。特别是那些求知欲望强烈的青少年,无论男女,是学习和继承吹歌技艺最积极最努力的对象。除自娱外,有时也参加民间婚、丧、喜、庆的仪礼演奏(在本村演奏不受酬,被聘到外村演奏时则收酬劳)。特别是每年的灯节(正月十五)前后,更是吹歌会的活动高峰,各村吹歌会都要受聘到邻近的友好村庄夫“串村”,一路不停地演奏,乐队一进村则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冀中管乐队编制:“北乐会”管乐器有管子、曲笛、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打击乐器有鼓、小钹、三锣、铛铛。“南乐会”管乐器有管子(四至八人不等)、海笛(二至四人)、海椎(俗称“喇嘛号”,一至二人)、笙(四至六个高音笙);拉弦乐器有龙头胡、京二胡;弹弦乐器有秦琴(日前很少用),打击乐器存鼓(或板鼓、简板)、小钹、铛铛、手鼓、大铙、大钹。
冀中管乐是以管子主奏为其主要特点,由于管子的形制不同,而产生多种乐队组合形制。冀中管子有大管三种。常见的演奏形式有以大管、管、小管分别主奏;大管与小管对奏等多种。(www.xing528.com)
冀中管乐乐曲结构主要有四种类型:其一,一个曲牌的变奏,往往变奏两次,速度由慢到快,技巧从简到繁,在高潮中结束乐曲。其二,曲牌联缀,各曲牌之间往往性格基本一致,无强烈并置对比感,处理原则同变奏体乐曲。其三,旋律段落与打击乐段落的交替联缀,形成较大型的吹打套曲。其四,在曲牌变奏或曲牌联缀的基础上,加有“穗子”(或称“碎子”)段落,以旋律即兴式的延伸发展、乐器演奏技巧的充分发挥,使乐曲达到高潮。
冀中管乐管子常用的演奏技巧有:颤音、滑音、垫音、溜音、双打音、上(下)跨五音、打跨五音、花舌音、齿音、涮音等。
冀中管乐代表性的乐曲有《放驴》、《小二番》、《大二番》、《万年欢》、《集贤宾》、《哈哈腔》、《双黄莺》、《豆叶黄》、《脱布衫》、《大扯不断》、《抱龙台》、《大绣鞋》、《小磨坊》、《斗鹌鹑》、《八仙庆寿》等。
著名的吹歌会组织有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著名的演奏家有安平县的杨元亨;定县的王成奎、王利吉、徐水县的徐振远、杨德志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