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筝乐:源自瑟,多种形式和弹奏方法,广泛流传于民间

中国筝乐:源自瑟,多种形式和弹奏方法,广泛流传于民间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传筝来源于瑟,从筝的形式和弹奏方法来看,与瑟很相似。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筝地演奏一直流传在民间。清末至近代,已有十六弦筝。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音量增加,便于转调,表现力丰富。筝用于独奏、伴奏及器乐合奏。流传于广东客家语系地区的民间筝乐曲,特别是粤东北兴宁、梅县、大埔、蕉岭和福建西部客语地区。此外,还有蒙古筝曲、朝鲜族的伽耶琴曲等。

中国筝乐:源自瑟,多种形式和弹奏方法,广泛流传于民间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记载筝的最早史料是司马迁史记》中的《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可知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筝作为声乐的伴奏乐器已流行于秦地(在今陕西省),故又称秦筝。但同时其他地区亦有。相传筝来源于瑟,从筝的形式和弹奏方法来看,与瑟很相似。历代所用的筝有十二弦、十三弦等多种。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筝地演奏一直流传在民间。元、明时期,筝发展为十四弦、十五弦。清末至近代,已有十六弦筝。明、清小说笔记中则更多的地方涉及到筝,说明筝始终是流传于民间的一件古老的弹弦乐器。

筝的音箱,是木质长方形,弦张在面板上,过去各地流行的筝,或用丝弦,或用铜丝弦。弦数十二、十三、十五、或十六不等,每弦一个拄,用以调节弦长,固定音高。一般是按五声音阶定弦。改革后的筝,改用钢丝弦(也有因乐曲的需要仍用丝弦的);增加了弦数,现已有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弦等多种;加上手扳或脚踏转调装置等。改革后的筝,音域扩大,音量增加,便于转调,表现力丰富。筝用于独奏、伴奏及器乐合奏。

筝的音色清亮、淳净、柔美,旋律抑扬顿挫,华丽流畅,特别注重左手按、颤的音韵色彩。主要演奏技法右手有托、劈、摇、花指、勾、剔、抹、挑、摘、打、撮、琶音、刮奏等,左手有按、颤、滑、猱、泛音等。现代筝曲发展,突破左手演奏技巧,可用双手在柱右演奏旋律、和音、刮奏及和弦音等。

传统筝主要用于民间声乐伴奏(主要是说唱音乐)和地方乐种合奏(南北的弦索乐和细乐)。如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山东琴书内蒙八音、广东汉乐、潮州细乐等等。在声乐伴奏和地方乐种演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为以不同地方区域和不同演奏风格特点的各路筝曲。

一、山东筝曲。主要流传于菏泽地区的鄄城。近代山东筝曲的形成,主要以奏山东琴书起家后来逐步发展为独立的筝曲。代表人物有黎连俊、张念胜、张为昭、赵玉斋、樊西雨以及张应易、高自成、韩庭贵等。曲目有《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昭君怨》、《大八板》、《风翔歌》、《四段锦》等。

二、河南筝曲。基本上是从河南大调曲子扳头曲及地方戏曲音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流传于遂平、南阳、泌阳、许昌等地。代表人物有魏子猷、季树华、曹东扶、王省吾、梁在平、曹正、任清芝等人。曲目有《河南八板》、《闹元宵》、《打雁》、《闺怨》、《高山流水》《昭君和番》、《落院》、《上楼》、《新开板》等。(www.xing528.com)

三、浙江筝曲。亦称武林筝曲。主要流传于上海以及长江下游地区,以演奏传统套曲和民间器乐曲为其特点。主要人物有王巽之、王昌元、张燕、项斯华、范上娥等人。曲目有《三十三板》、《高山流水》、《将军令》、《月儿高》、《海青拿鹤(鹅)》等。

四、客家筝曲。流传于广东客家语系地区的民间筝乐曲,特别是粤东北兴宁、梅县、大埔蕉岭和福建西部客语地区。它保期北方传入的“中州古调”,并结合汉剧曲牌以及当地民歌小调而形成自己的独立风貌。代表人物有何育斋、罗九香、饶庆雄、李德礼。曲目有《出水莲》、《平山乐》、《崖山哀》、《蕉窗夜雨》、《挑帘》、《翡翠登潭》、《散楚词》、《玉连环》、《将军令》、《千里缘》等。

五、潮州筝曲。流传于广东潮语地区的民间器乐曲,主要流传于潮、汕地区以及闽南诸县。代表人物有郭鹰、苏文贤、林毛根、高哲睿、黄长福、黄辉远等。曲目有《寒鸦戏水》、《黄鹏词》、《昭君怨》、《柳青娘》、《平沙落雁》、《凤求凰》、《锦上添花》、《小桃红》等。

此外,还有蒙古筝曲、朝鲜族的伽耶琴曲等。

创造、改编方面,代表性的筝曲有《渔舟唱晚》、《闹元宵》、《庆丰年》、《幸福渠》、《战台风》、《丰收锣鼓》、《春到拉萨》、《东海渔歌》、《清江放排》、《苗岭之春》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