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中国仙乐飘飘器-笛子的流传与发展

文化中国仙乐飘飘器-笛子的流传与发展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俗称“笛子”或“梅”。用于伴奏昆曲或合奏的叫做曲笛,用于伴奏梆子腔的叫做梆笛。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曲笛和梆笛又各有相差高低半音的两种。除此之外,还有无膜笛、潮州笛、短笛、鹰骨笛等。梆笛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各民间器乐合奏。南北笛曲风格相互吸收影响,推动了笛子演奏艺术和创作上的发展。

文化中国仙乐飘飘器-笛子的流传与发展

民间吹管乐器。古称横吹,后来也称横笛。俗称“笛子”或“梅”。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有笛两支,斜吹,无笛膜孔,说明早在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南方流传,比历史上文献记载汉武帝张骞西域(公元前l19年)后将笛传入当时首都长安早半个世纪。而《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做笛吹之,似凤鸣。”确定了用竹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的殷商时期。

隋代以后,笛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宋时,笛在整个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已经很重要了,当时流传的“鼓笛曲”这种演奏形式,就是以鼓、笛作为演奏的中心,“笛韵浑如丹凤叫,板声有若静鞭鸣”就是对“鼓笛曲”演奏的一个生动写照。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中,也多处记载了笛和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如《舟人吹笛》:“船上儿郎不耐闲,醉拈横笛吹云烟;一声清长响彻天,山猿啼月涧落泉。更打羊皮小腰鼓,头如轻峰手如雨;中流忽有一大鱼,跳破琉璃丈击许。”明、清时期,笛已成为大量民间音乐如:江南丝竹、二人台牌子曲、十番鼓、十番锣鼓、西安鼓乐、潮州笛套锣鼓以及北方鼓吹乐中本可缺少的主奏、合奏乐器,并广泛地应用于戏曲、说唱、歌舞音乐的伴奏。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声乐伴奏和民间器乐合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它的独奏艺术

竹笛是中国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竹笛的生成、发展过程,是与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地理观象、人文现象、社会现象、物理学、数学、设计学、美学、音响学、哲学、史学、琴、棋、书、画等科学领域,艺术门类有机地、共同地相互敷衍、促进、联系、进化、提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经过多次改革,又先后制出了成套的十二调的笛,在曲笛的基础上改制了加键笛。保留原有的六个音孔,用键子控制新增的半音,便于临时升降半音及转调。

笛以竹制管身,管身上开有吹孔、膜孔、两个(或四个)出气孔和六个按音孔。膜孔上蒙以芦膜或竹膜,吹孔的左端堵以笛塞,横吹。能吹两组多的音,音色清脆。(www.xing528.com)

笛在我国分布很广,主要有曲笛、梆笛两种。用于伴奏昆曲或合奏的叫做曲笛,用于伴奏梆子腔的叫做梆笛。梆笛短于曲笛,音高一般相差四度。曲笛和梆笛又各有相差高低半音的两种。除此之外,还有无膜笛、潮州笛、短笛、鹰骨笛等。

曲笛演奏风格音调浑厚圆韵,柔美流畅。旋律进行往往呈波浪式起伏,节奏平稳舒展。乐曲情绪顿挫有致,抒情委婉,富于歌唱性。在演奏上以用气的技巧为特长,常用技巧有垫音、倚音、泛音、颤音、赠音、震音等。主要代表人物有赵松庭、金祖礼、陆春龄、陈重等。乐曲有《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中花六板》、《云庆》、《三五七》、《姑苏行》等。

梆笛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用于戏曲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及北方各民间器乐合奏。梆笛比曲笛管身略短,管径比曲笛小。梆笛演奏风格音调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节奏活泼跳动。乐曲情绪粗犷豪爽,热情奔放,富于戏剧性。演奏上以用舌的技巧为特长,常用技巧有顿音、颤音、抹音、历音)、垛音、花舌音等。主要代表人物有冯子存、刘管乐、梁培印等。乐曲有《五梆子》、《黄莺亮翅》、《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荫中鸟》、《顶嘴》、《卖菜》、《冀南小开门》等。

南北笛曲风格相互吸收影响,推动了笛子演奏艺术和创作上的发展。优秀的笛曲如《早晨》(赵松庭曲)、《荫中鸟》(刘管乐曲)、《陕北好》(高明曲)、《姑苏行》(江先谓曲)、《牧民新歌》(简广易曲)、《牧笛》(刘炽曲、刘森改编)、《帕米尔的春天》(刘富荣曲)、《婺江风光》(赵松庭曲)、《秋湖月夜》(俞逊发、彭正元曲)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