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钟与先秦候钟律制度沿革

景钟与先秦候钟律制度沿革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现存的史料推测,以十二景钟行“候钟律”的制度,曾经先秦,汉及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隋代。其间设置十二律景钟的环节不可或缺。其实是共振效应所致,与宫廷按历撞钟“听钟声之变”,“候钟律”的制度直接相干。[24]邺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30]据此与同书抄录有“候钟律”的记载可推测,尽管魏晋乱世,但“候钟律”仍可能被时断时续地执行,十二景钟仍可能被设置。

景钟与先秦候钟律制度沿革

据现存的史料推测,以十二景钟行“候钟律”的制度,曾经先秦,汉及魏晋五胡十六国,时断时续,一直延续到隋代。证据是:

一、《周髀算经》的版本源头,可追溯至周初甚至更早。此书由西汉赵君卿成册。后,东汉赵爽,三国魏刘徽,北周甄鸾,唐代李淳风等都做过重要的注释或补充。故书中述及的“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观律数之生,听钟音之变,知寒暑之极,明代序之化也”的举措,至少曾贯穿于赵君卿至甄鸾的年代。其间设置十二律景钟的环节不可或缺。

二、《隋书·律历志》记载信都芳的“候气术”,其“飞灰”能精确得验。其实是共振效应所致,与宫廷按历撞钟“听钟声之变”,“候钟律”的制度直接相干。具体请参见本书第十四章。

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20]又,《三辅黄图校注》引《三辅黄图》卷一:秦始皇“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这十二钟,很可能是具象征意义的超大景钟。[21]

后汉书·礼仪志中》披露:“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22]此黄钟之钟很可能也在景钟之列。(www.xing528.com)

东汉末年到魏晋。汉洛阳宫的乐钟曾在洛阳和邺城之间搬迁甚至复制。如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袁绍占邺。[23]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王,开始在邺建“魏社稷宗庙”。[24]邺成为事实上的政治中心。曹操曾迁洛阳宫的钟虡于邺。当年文昌殿大火后曾重铸“蕤宾”、“无射”之钟,很可能是对景钟的补毁。[25]

三国魏明帝曹睿于青龙三年(235年)在洛阳建太极殿。其间把西汉都长安的钟虡迁至洛阳。[26]西晋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年)在太极前殿宣诏称帝。[27]唐代徐坚《初学记·乐部·钟》卷十六引西晋戴祚《西征记》称:“洛阳宫城外朝太极殿前,有左右各三铜钟相对,大者三十二围,小者二十五围”。[28]推测此殿的前后应安置过十二律大钟,很可能是西汉长乐宫或东汉洛阳宫的景钟旧物。

东晋陆翙《邺中记》记载:(后赵)“石虎以五月发五百里内民万人,筑华林苑”,“华林苑中”,“铜钟四枚如铎形,高二丈八尺。大面广一丈二尺,小面广七尺。作蛟龙或作鸟兽绕其上”。[29]也可能是曹操当年从洛阳宫迁来的十二景钟遗物。

另据《魏书·乐志五》记载:北魏太和十六年春(492年),孝文帝拓跋元宏“又诏曰”:“自魏室之兴,太祖世崇古式,旧典无坠”。[30]据此与同书抄录有“候钟律”的记载可推测,尽管魏晋乱世,但“候钟律”仍可能被时断时续地执行,十二景钟仍可能被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