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法“候气术”,与汉代盛极的谶纬术相关。《后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候钟律”[7]制度应沿袭自先秦“月钟其风”的传统。就此,出现了蔡邕所言“候气之法”。魏晋时期“候气之法”又演变成把律管竖植于地,管口覆盖轻帛放以轻壳,观察律历“得气”后轻帛会跳动的验证。
古法“候气术”,与汉代盛极的谶纬术相关。蔡邕的《月令章句》述及此术的运作为:“以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舋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案,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实其端。其月气至。则飞灰而管通”。[1]
《乐书要录》载候气密室平面图[2]
中国古代传统的乐律观充斥着音律与历数互为因果的见解。如《周髀算经》称:“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观律数之生,听钟音之变,知寒暑之极,明代序之化也”。[3]《吕氏春秋·音律》也称:“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钟其风,以生十二律”,[4]认为十二律乐音为天地之气所合成。到汉代如《后汉书·律历志》则更明确地认为“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5]记载中的“景”指日光射“表(髀)”的投影,而“响”则指吹奏律管产生的谐音[6]。故先秦到汉代,官方都建立过按月令时辰鸣钟祈福的制度。《后汉书·律历志》记载的“候钟律”[7]制度应沿袭自先秦“月钟其风”的传统。按古人的思维,既然十二律乐音成于“天地之气”,则历、律当会互感。但现实中的时令节气从不发出让人听到的乐音。就此,出现了蔡邕所言“候气之法”。(www.xing528.com)
魏晋时期“候气之法”又演变成把律管竖植于地,管口覆盖轻帛放以轻壳,观察律历“得气”后轻帛会跳动的验证。如《晋书·律历志》称:“或云以律着室中,随十二辰埋之。上与地平,以竹莩灰实律中,以罗豰覆律吕,气至吹灰动豰。小动为和;大动,君弱臣强;不动,君严暴之应也”。[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