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殉葬的横吹管乐器,其剖示图如下:曾侯乙墓管乐器剖示图对这两支乐器的辨正,目前具代表性的有三说:一、篪说:据这两支乐器的管底被竹节封闭的形态,指认它们是先秦时期篪的实物。[6]我认为李成渝先生的见解,其实最接近先秦时代篪的原貌。
20世纪70年代末,湖北随县擂鼓墩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殉葬的横吹管乐器,其剖示图如下:
曾侯乙墓管乐器剖示图
对这两支乐器的辨正,目前具代表性的有三说:
一、篪说:据这两支乐器的管底被竹节封闭的形态,指认它们是先秦时期篪的实物。这是黄翔鹏先生在1979年发表的《两千四百年前的一座地下音乐宝库》一文中首先提出的观点:“可能是篪”。[1]李纯一先生在《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管乐器》一书中也认为:“篪与笛(篴)形制很相近,都是横吹孔管乐器,其主要区别乃在于管底之有无”。[2]吴钊先生1981年发表《篪笛辨》,也举证宋代陈旸《乐书·雅乐·竹之属》:“篪之为器,有底之笛也”,支持篪说[3]。由于国内几位著名的学者都持此说,故此观点,普遍被学术界接受。(www.xing528.com)
二、笛说。如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中判断:“计出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八种共一百二十四件”。[4]鉴于《周礼·春官·笙师》载有笛的古字“篴”,故上述判断也非凭空臆测。
三、不久前搜索到李成渝先生在1997年发表的《篪考》一文,称篪为类巴乌的簧乐器。[5]笔者1979年在北京中国音乐研究所收集资料期间,也曾听一位前辈聊起:“篪,就是巴乌”,并拜读了毛贞磊先生的《篪之疑说》后,见称:“篪为簧振气鸣乐器之说,实难成立”。[6]
我认为李成渝先生的见解,其实最接近先秦时代篪的原貌。因他最关键的证据,直接取自先秦典籍的相关记载。这比东汉以及随后的诸儒,譬如南朝雷次宗之训篪为“有底”之说更近实际。[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