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琵琶的历史发展及弹奏方式

先秦乐律考拾:琵琶的历史发展及弹奏方式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颈箱型弦乐器约秦后才始见于文献,最早称枇杷,后称秦汉子、弦鼗、直项琵琶、阮咸。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龟兹琵琶才经丝绸之路传入。因琴颈仰折,故称曲项琵琶。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两具琵琶,构造与唐代琵琶相近。直至宋代,曲项琵琶仍以木拨弹奏。虽然唐贞观年间出现过直接用肉指演奏的琵琶,但没有传开。[51]据我发现的证据,琵琶全面弃拨改以指弹约发生在金、元,传播于明初,从南方向北方推广。

先秦乐律考拾:琵琶的历史发展及弹奏方式

中国的颈箱型弦乐器约秦后才始见于文献,最早称枇杷,后称秦汉子、弦鼗、直项琵琶、阮咸。东汉魏晋南北朝期间,龟兹琵琶才经丝绸之路传入。因琴颈仰折,故称曲项琵琶。《隋书·音乐志下》:“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秦汉伎。至魏太祖即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西域,非华夏旧器”。《旧唐书·音乐志二》:“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高洋所重”。[49]日本东大寺正仓院仍珍藏唐代四弦四柱曲项琵琶四具,五弦琵琶一具,为国宝

唐代曲项琵琶设弦柱。第一柱音至山口的音高隔二律,柱柱之间则隔一律。共有二十个音位,各借一简字为谱字。初以四度定弦,称“平调”,后演化出诸多的定弦法。日本遣唐使腾原贞敏的《琵琶诸调子品》上,抄录有唐代琵琶博士廉承武所传的琵琶定弦法二十八式,其中有八式同调异名。[50]

隋唐时期,琵琶发展出很高的演奏技艺。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清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邗江蔡庄五代墓出土的两具琵琶,构造与唐代琵琶相近。直至宋代,曲项琵琶仍以木拨弹奏。虽然唐贞观年间出现过直接用肉指演奏的琵琶,但没有传开。如《通典·乐四》记载:“旧弹琵琶皆用木拨弹之,大唐贞观中,始有手弹之法,今所谓琵琶者是也”。原注:“手弹法近代已废”。[51]

据我发现的证据,琵琶全面弃拨改以指弹约发生在金、元,传播于明初,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元代陆友仁在《砚北杂志》卷下记载:“今人弹琵琶乃不用拨,或者哂之。按《唐国史纂异》:贞观中,弹琵琶裴洛儿始废拨用手,今俗所谓琵琶是也,然其未久矣”。[52]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弦律存亡》:“粤稽北曲,肇之完颜,于时董解元《西厢记》,亦但一人倚弦索以唱”,“王伯亮谓:迩年燕赵歌童舞女,咸弃杆拨,尽效南声”。[53]据杨大均先生所藏明代的传世琵琶,其四品柱已经演化为四相,相以下再设十竹品。其演奏持姿由横改竖。故能实施弹、挑、夹弹、轮、扫、分、绞、推、扳、吟、揉、凤点头等技法。

【注释】

[1]武英殿本《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p30

[2]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藏品。

[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12月版p270

[4]《甲骨文字诂林》三册:“贞,生一月,帝不其弘令雷”。中华书局1996年5月版p2604

[5]古文字编辑委员会《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p1071

[6]《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孔颖达疏:“先郑云:弦为琴瑟”。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356

[7]《周礼·春官·瞽矇》:“瞽矇掌播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鼓琴瑟”。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357

[8]鲁思·米德格雷等著,关肇元译《世界乐器·弦鸣乐器·乐弓》2004年10月版p167

[9]据应有勤《口弦音阶及其律学特征》附图绘,宁波大学《第六届东亚乐律学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版p76图重绘。

[10]浙江书局本《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p213

[11]《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周礼·春官·瞽矇》“瞽矇掌播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鼓琴瑟”。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456 357

[12]枚乘《七发》,《四库全书》13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p795

[13]文谷《备忘小钞》,《说郛》卷三一

[14]简体版《汉书》,中华书局2000年1月版p3655

[15]《说郛三种》第十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p1490

[16]李光明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调弦方式辩证》,《音乐研究》2010年7月第4期p50

[17]李光明《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调弦方式辩证》,《音乐研究》2010年7月第4期p50

[18]李光明《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调弦方式辩证》,《音乐研究》2010年7月第4期p51

[19]李光明《曾侯乙墓十弦琴弦轸调弦方式辩证》,《音乐研究》2010年7月第4期p50

[20]鲁思·米德格雷等著,关肇元译《世界乐器·弦鸣乐器·乐弓》2004年10月版p167

[21]《续修四库全书》123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p261

[22]鲁思·米德格雷等著,关肇元译《世界乐器·弦鸣乐器·乐弓》2004年10月版

[23]点校本《旧唐书》,中华书局1972年2月版p1077

[24]文渊阁《四库全书》21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版p662(www.xing528.com)

[25]《文化视野下的世界民族音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12月版p71

[26]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藏品。

[27]《周礼·春官·大司乐》:“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341

[28]《庄子·达生》:“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而是已,敢问天籁。子棊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版p9 10

[29]《四库全书》104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p321

[30]《周礼·春官·大司乐》:“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341

[31]《汉语大字典》二册,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年11月版p1016

[32]同注

[33]《周礼·春官·大司乐》:“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阮元校勘宋本《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341 342

[34]同注

[35]点校本《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p1396

[36]铁琴铜剑楼元刊本《风俗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p47

[37]《玉台新咏》卷七,《梁武帝诗十四首·赋乐名得箜篌》,文渊阁《四库全书》133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版p688

[38]《宋书乐志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11月版p108 109

[39]商务印书馆本《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版p762

[40]《隋书·音乐下》:“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以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p237

[41]《通典·乐四》:“一弦琴,十有二柱,柱如琵琶”。商务印书馆民国24年版p752

[42]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卧箜篌的前历》,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p176

[43]上海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藏品。

[45]林谦三《东亚乐器考·卧箜篌的前历》,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p202

[46]阮元校勘宋本《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p80

[47]《事物原会》,江陵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p354

[48]文渊阁《四库全书·通雅》85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p590

[49]点校本《旧唐书》,中华书局1972年2月版p1069

[50]林谦三《东亚乐器考·琵琶的定弦原则与其变迁》:“贞敏一入唐土,就在扬州从廉承武传授了《琵琶诸调子品》”,“卷末有贞敏自记其受传的次第。”具体即:“‘大唐开成三年八月七日壬辰’,‘奉扬州观察府请琵琶博士’,‘同年七月九日’,‘依牒状送博士州衙前第一部廉承武’,‘则扬州开元寺北水馆而传习弄调子。同年廿九日学业既了,于是博士承武送谱,乃记耳。开成三年九月廿九日,判官藤原贞敏记’”。音乐出版社1962年2月版p269

[51]商务印书馆本《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版p753

[52]《笔记小说大观》五册,江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4月版p355

[53]《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7月版p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