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的定弦,今存最早的官方记载在《汉书·礼仪志》:“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右为商徵,左为角羽”。[12]但对史料分析后发现,先秦时瑟的调弦,决不限于五音格局。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瑟一具,形类战国之器,具二十五弦,尾岳分为三段各承弦一组。最有价值的是,此瑟的弦柱落位,在出土时仍有所保留。至少可确认,那居中的一组七弦,定音处于全瑟最低的音区,据此可揣摩到战国瑟弦位的大致格局。
长沙马王堆西汉一号墓出土瑟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瑟平面示意图(柱位与上图有别)
据此,李纯一先生以《汉瑟与楚瑟调弦的探索》[13]、《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瑟·调弦探索》二文,对此瑟出土时尚得一睹的有效弦长进行了计算,认为:“此瑟的全部调弦应为五声徵调”,“可以通过移柱的方法来实现转弦换调”。[14]并以以下二式谱例,来展示最为可能的调弦格局。[15]
瑟调弦格局谱例图(www.xing528.com)
丁承运先生在李纯一先生的结论上,继而以《古瑟调弦与旋宫法钩沉》一文考证认为:“上古瑟的定弦是相差半音的两组五声音阶,由于是十个依次相生的连续半音: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冼—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十三律中缺最后二律:无射与仲吕。这个调弦法,应是其基本的弦法”。[16]两位先生的详尽论证可拜读他们的原著,但把瑟的定弦全归于五声格局之说,我一直存有疑惑。
疑惑之一是,弦乐器的定音,关键的手段是处理弦的张力。故忽略张力因素,单凭弦长来测算此瑟的各弦音高,与真相会有很大差距。
疑惑之二是,瑟与筝同属设柱调弦的板箱型乐器,两者每弦只定一音的机制完全相同。筝传出秦国之后,历史上基本没有中断使用。如瑟的定弦确同筝,为五音定弦,则后来遭淘汰的似乎更应是筝而非瑟。据此,我认为瑟的定弦格局应比筝更复杂或繁琐。
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瑟十二具,其中十一具的尾岳皆分三段,各承弦一组,而唯有一具取尾岳通段的构造,这在今存的几十具先秦出土瑟中别树一帜。我觉得贯通的尾岳形态,正是筝的特征。据上,我感到瑟与筝的关键区别在筝基本取五音调弦,而瑟则分三组,其中虽无疑包含了五声一组,但其他两组不会重复于五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