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吕氏春秋》误解的根源及其影响

先秦乐律考拾:《吕氏春秋》误解的根源及其影响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杂家典籍,成书于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学术还很公开,文人跨国游说也较自由。这些很可能是汉代刘向在注《管子》时添入的,理由是《吕氏春秋》绝不会把四百多年前构建的五音称为“今五音”。如果没有一代代后世学者的校勘,《管子》这部法家著作几成废书。对“管子法”的长达两千年的误解,根源就在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

先秦乐律考拾:《吕氏春秋》误解的根源及其影响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杂家典籍,成书于百家争鸣时期,当时学术还很公开,文人跨国游说也较自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吕氏春秋》的作者群,把《管子》列入参考之列,可推测在《管子》的原载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九九”,“百之八”之数。这些很可能是汉代刘向在注《管子》时添入的,理由是《吕氏春秋》绝不会把四百多年前构建的五音称为“今五音”。

在汉代独尊儒术道家影响也很深远的社会气氛中,汉儒曾对儒家之外的诸子典籍作过大量的穿凿。如果没有一代代后世学者的校勘,《管子》这部法家著作几成废书。

三分损益法确立,虽使音律具备了律数,但要听到音律的音高实态还须:1.设置律器;2.调定基音;3.换算律数以尺度;4.演奏示范。如京房(前77—前37年)设“准”,主弦下就刻有算定的六十律长度。基音一经确定,就可依刻奏律。梁武帝萧衍(464—549年)设置过“通”,十二弦下各立弦品,凭律数尺度定位。将弦都调成黄钟律,按弦于品,就可奏得十二律的音高,具体可参见“京房、蔡邕、蔡元定所言‘候气之法’”,“‘通’考”二章。但在“准”或“通”上,如把黄钟宫的尺度定为“九九”,则“徵”的尺度必定是“六六”或“三三”,决无“百有八”的位置。(www.xing528.com)

对“管子法”的长达两千年的误解,根源就在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即弦的基长被截定后,无法再被任意延伸,故弦的定音关键是靠调节弦的张力。弦节之间的既定音程关系虽然永不改变,但各弦节自身的音高会随基弦张力的改变而改变。均法只凭弦节泛音或实音演绎,形成调弦获取弦节音高,再以弦节音高调弦的运作方式。从这个角度说,“管子法”的三分损益操作还处于经验的乐律构建阶段,还未进入抽象的律数演绎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