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将有关史料摘示如下:《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祇”,“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乃奏姑冼,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祇;再变而致裸物及山林之祇;三变而示鳞物及丘陵之祇;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祇;五变而致介物及土祇;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徵,姑冼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冼为徵,南吕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路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韶》之舞,于宗庙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2]
为方便讨论,将以上文字整理为以下表格:
《周礼》九变六舞内容整理
借助表格,可发现上述看似艰涩的史料行文,其实伏有重要信息:
(1)《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前六变乐舞,其音乐都是六律六吕五声构建,为“八音”齐备的大型演出。[3]
(2)七到九变的《云门》、《咸池》、《九韶》乐舞的名称与第一到第三变的《云门大卷》、《大咸》、《大韶》有对应,却是羽、宫、角、徵的四声构建,为仅配备鼗、鼓、琴、瑟、管五种乐器的表演。揭示了后七至九变乐舞,其实是前一至三变乐舞的原始版本。据此,周代宫廷的九变乐舞其实演绎自“六变”。史料以极其简扼的文笔,论述了一到三与七到九变乐舞的渊源,也就是说,在乐和舞方面它们的血脉相承。(www.xing528.com)
(3)按顺序,第六变乐舞《大武》之后应列第七变的《云门》,在记载中却仍被述为“六变”。我认为这一重复并非笔误,而是刻意强调《大武》对《云门》的承袭,交待两者在音乐以及舞姿方面的相通。
(4)第一变与第七变乐舞都具《云门》之称,而第六变《大武》与第七变《云门》又被同称“六变”,暗示了第一变、第六变、第七变乐舞之间存在相通的格局乃至细节。
(5)观察祭祀的对象,第一变的《云门》被复述为第六变的《云门》;第六变的《大武》也涉及“天神”,这也揭示了三者之间的相通关系。具体以表格展示:
九变乐舞的祭祀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