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均法的运作,迄今学术界存有两大见解。1.先前的主流认为,这是三分损益法的构建。如韦昭就持此见解。[5]2.认为这是按弦节弹奏的构建。如曾侯乙墓发掘后,黄翔鹏先生认为曾侯乙编钟的钟律是依弦节的构建。[6]而此之前,杨荫浏、陈应时等先生也都对古代乐律构建中存在利用弦节来进行演绎的因素作过论证。上述具体,可见本书其余章节。
我觉得,乐律作为确定乐音音高的参照范本,它所提示的校音标准,必会在乐器上有所反映。故以先秦钟律数据来论证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手段。
测音数据分析表明,西周初期的晋侯苏钟,西周早期的扶风协和钟,西周中期的中义钟,西周中晚期的柞钟,春秋早期的侯马钟,春秋中期的新郑钟,春秋末期的王孙诰钟,战国初期的信阳钟,战国末期的曾侯乙钟等。它们钟律中的小三度音程平均音分值,都倾向于纯律(316音分)。这一倾向在中区音域表现得尤为鲜明,呈现了弦节构建的特征,相对三分损益律小三度构建(296音分)的运算体系有较大的差距,具体展示如下:
山西曲沃西周晋侯苏钟
山西曲沃西周晋侯苏钟[7]
西周中期中义和钟小三度音程值(共八件)[8]
西周中期末扶风“协龢”钟(缺第八件)[9]
西周中晚期柞钟(共八件)[10]
山西侯马春秋十三号墓编钟(原10缺1)[11](www.xing528.com)
春秋“新郑”钟(原9—10件 缺3—4)[12]
春秋晚期王孙诰钟[13]
战国信阳长关台1号楚墓编钟(共十三件)[14]
西周早、中期编钟小三度音分值统计
春秋、战国时期编钟小三度音分值统计
纯律、三分损益律小三度音分值
这些证据提醒我们,到战国末期,的确盛行过一种不同于算法的乐律构建方式。曾侯乙编钟殉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早[15],比周景王二十五年的那次君臣论律约晚87年。据此可判断,从春秋延伸到战国,先秦的钟律构建,参照系都不接近三分损益法体系。可以认为“州鸠均法”与“月令均法”的运行,都不存在三分损益运算程序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