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的三分损益律诸律律数,欲展示其音高实态,须牵涉换算尺度,故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必强制推行三分损益律。两汉典籍《史记》、《淮南子》、《汉书·律历制》等都对三分损益律的算法构建有符合逻辑的记述。但《礼记·月令》述及的“其数五”到“其数九”之数则与计算获得的十二律数毫不相干。所述如下:“孟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太簇,其数八”;“仲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夹钟,其数八”;“季春之月”,“其音角,律中姑冼,其数八”;“孟夏之月”,“其音徵,律中中吕,其数七”;“仲夏之月”,“其音徵,律中蕤宾,其数七”;“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中央土……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孟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夷则,其数九”;“仲秋之月”,“其音商,律中南吕,其数九”;“季秋之月”,“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孟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应钟,其数六”;“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季冬之月”,“其音羽,律中大吕,其数六”[6]。可借下表展示:
“月令均法”构建
上表很清晰地展示了依弦节来行乐律构建的格局。弦振的物理性决定了弦节在弦上各有既定的等比位置。也就是说,凡依弦节演奏的实音或泛音,与这根弦的基音,构成不变的音程关系。先秦瞽师正是借助这一特性,以弹奏均法来提示供乐律演绎的参照范本。以下展示均法涉及的弦节分布,以及由弦节实音构成的音程音分值:
九弦节的分布及调弦参照音程展示
均法运作,可借下表示意。如在基音为黄钟律的甲弦上,将甲弦的3/5弦节实音,与乙弦的3/4弦节实音调平,则调出了姑冼基弦。两弦的基音构成纯律大三度音程(368音分)。在姑冼弦上,又可以弹奏新的节点实音或泛音。
均法的纯律大三度调弦
同理,在基音为黄钟律的甲弦上,将甲弦的2/3弦节实音,与乙弦的3/4弦节实音调平,则调出了无射基弦。两弦的基音构成纯律大全音音程(204音分)。
均法的纯律大全音调弦
可以判定,史料中“其数一”到“其数九”必指弦节的序位:(www.xing528.com)
1.“中央土,其音宫,律中黄钟,其数五”,其“中央”正指弦正中的1/2弦节。在魏晋才始定型的七弦琴上,上述“其数五”的弦节序位,正合第七徽徽位。表明在先秦时代,曾用过“其数一”到“其数九”的九弦节规格。
2.据1.可判断,“律中黄钟”,“律中大吕”,“律中太簇”等,都是指弦基音的绝对音高。
3.因此,史料中那三次“其音角”,“其数八”;三次“其音徵”,“其数七”;三次“其音商”,“其数九”;三次“其音羽”“其数六”;一次“其音宫”,“其数五”只能是指弦节和弦节音高。因在基音被定为宫的弦上,不论其长度,张力如何。在其数为八的节点上,弹奏的泛音必是宫调之角;弹奏的实音必是宫调之羽。在其数为七的节点上,实音都为徵;泛音都为商。在其数为六的节点上,实音都为羽。在其数为九的节点上,泛音都为商。这样,《礼记·月令》记述的是含有弦振物理信息的五音构建:
月令均法黄钟调五音构建
这里须解答一个疑问,即按文献“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的记载,“律中林钟”如指基音,则“其数七”的实音应是“角”。故上述“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的记载,只能是黄钟弦上“其数七”的弦节实音林钟。
我认为,“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钟,其数七”的表达,透露了一些信息,即按弦节的分布序列,林钟位于黄钟之下,林钟之下则为仲吕位(和)。因此“律中林钟”不是指基音的音高,而是弦节的实音音高。按上述指示逐次弹奏弦节音,最终就能获得由十二律规范的各五声音阶音高。这就是“月令均法”的真相。
月令均法十二律构建
公元502年(天监元年),梁武帝萧衍登基。据载这位通晓音乐,详细旧事的皇帝曾亲自设计过一套律器“通”。《隋书·音乐志》记载:“梁氏之初,乐缘齐旧。武帝思弘古乐。天监元年,遂下诏访百寮”。“帝既素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每通皆施三弦,一曰玄英通”,“二曰青阳通”,“三曰朱明通”,“四曰白藏通”。[7]具体可参见本书“‘通’考”一章。“通”的设计与“月令均法”虽有逻辑上的关联。但“通”和“一弦之均”却分属算法和均法这两种不同的乐律工具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