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笔与先秦文献链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笔与先秦文献链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透露,周朝上下,都设立有相当完整的官方信息调查制度。《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采风目录》第六简上述事例印证了,先秦简牍文笔能实现高度的精炼,是因为当时有完整的文献系统支撑。周朝文献链的形成,为减少行文时的重复抄录创造了条件。但文献链一旦有了缺口,则导致疑案。

《先秦乐律考拾》:简牍文笔与先秦文献链

尽管简牍文笔“惜墨如金”,但前提是要让别人读得懂。这就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的境界。因此先秦文人运笔,曾充分借助当时已形成的文献链和资料库,以省略大量细节,压缩篇幅。

文献透露,周朝上下,都设立有相当完整的官方信息调查制度。《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当时的大行人职务,除负责礼宾外还包括:“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岁徧存。三岁徧府,五岁徧省。七岁属象胥,喻言语,协辞命,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8]其中“岁徧存”是指大行人每年需整理归档相隔五年、七年、十一年,在巡访或接待各诸侯使节中获得的“喻言语,协辞命,听声音,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等重要信息,加上史官的工作,周代官方建立过规模宏大的档案系统。

孔子修《春秋》能最大限度地省略所涉事件的细节,追求“微言大义”的表达,正出自一种有案可循的自信,也透露了凡《春秋》涉及的历史事件,都有鲁国等官方的存档。如《春秋·隐公元年》开卷的:“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9]仅以九字记载的事件,是指郑庄公为夺王位,诱杀弟弟共叔段的悲剧。《左传》、《穀梁传》、《公羊传》都补注了《春秋》中这一事件的情节,累计达千字以上。如果孔子当时也这样执着于事件过程的陈述,则仅此一简就须添加重达几斤的竹简。如全书都如此,则整本《春秋》估计要增重几百斤,多装一车。

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采风目录》第六简(www.xing528.com)

上述事例印证了,先秦简牍文笔能实现高度的精炼,是因为当时有完整的文献系统支撑。周朝实施封建制度,把控制的地域封赏给王族或功臣。这些诸侯到任后,必会在封地推行周朝的文化和制度,建立起地方档案机构,与朝廷档案库互补。周朝文献链的形成,为减少行文时的重复抄录创造了条件。执笔者对官方已有存档的信息,或当时公认的常识,笔下可点到为止,大幅度地省略具体细节。在今存先秦典籍中被大量省略的音乐细节,在已佚失的那部《乐经》中,都应有所记述。而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也会被部分经典选摘,证据就是本书涉及的乐律均法构建记载。

但文献链一旦有了缺口,则导致疑案。因此搜索先秦文献中幸存的一些信息关联,对解读先秦音乐史料的某些真相,也是门功课。我的一次尝试,是借助先秦同名异物的构造,考察了龠的原貌。详细可参见本书“析‘龠(籥)’——兼对‘贾湖骨笛即龠说’的质疑”一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