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验式教学:高校音乐课上的艺术教育实践

体验式教学:高校音乐课上的艺术教育实践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习了体验式教学的含义、特征、归纳了普通高校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后,笔者参考了很多高校音乐课的体验式教学,尝试总结了三种适合普通高校音乐课实施的体验式教学:课内型、课内外结合型、课外型。课内型的体验式教学又可细分为三种:课堂讨论式、教材延伸式、作品赏评式。

体验式教学:高校音乐课上的艺术教育实践

学习了体验式教学的含义、特征、归纳了普通高校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特点后,笔者参考了很多高校音乐课的体验式教学,尝试总结了三种适合普通高校音乐课实施的体验式教学:课内型、课内外结合型、课外型。在下文分别论述:

(一)课内型的体验式教学

课内型的体验式教学即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多媒体视听、道具的共同配合,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表现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生活的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情绪,从而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因此这种方式也可称为情境教学。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与认识。

这种教学方式不受环境、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便于操作,在课堂内就可以完成。但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课前准备充分、课上善于引导,否则很容易又会变成“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

课内型的体验式教学又可细分为三种:课堂讨论式、教材延伸式、作品赏评式。

1.课堂讨论式

体验式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独立的思考,它更多地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中相互影响,相互弥补,从而提升自己的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讨论式应该是在充分聆听音乐作品后而进行的,提倡学生共同探讨、合作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与情感状态同音乐作品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及情感之间的差距和矛盾,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动力。

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当学生自有的认识水平和情感同教材所揭示的道理和深层次的情感有差距、有矛盾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大,探究兴趣最浓。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因素是问题情境,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有问题开始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和机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考和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新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时,其中的《扎红头绳》一段,引导学生听主旋律,其采用乐句紧缩的手法,节奏紧凑,旋律音区向上扩展表现了喜儿“活泼、天真、喜悦”的心情。一个学生说:“一根红头绳,竟然会如此高兴”“是什么情形下,喜儿会为有一根红头绳而快乐?”经过一番讨论,学生感悟到在旧社会人们是多么向往幸福安宁的生活。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我们为什么能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问题情境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经历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形成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并使他们在内心深处产生了珍惜现在美好生活的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问题的提出,要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的矛盾。

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如果只是在知识的记忆和是非的层面上设问,学生就只能是简单的一问一答。那么问题再多,也不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的作用,更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情感的升华。只有抓住了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上的矛盾,并就此设计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开启幽闭的心智,极大地调动探究的热情。教师要善于巧用教材,激活课堂,让学生的思维之“河”掀起波澜,在矛盾的冲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求得真知与真情的深层感悟。

其次,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当学生能够独立解决一问题时,称这问题处于该生之“现有发展水平(区)”;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的认知水平需要外力帮助才能达到的高度。维果茨基指出,教学的最有效的功能就在于推进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建立在这一发展区内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普通高校音乐教学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状态,要根据大学生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和情感特征来设置探究领域。超出相应的领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不同程度地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若低于相应的领域,则容易流于肤浅,冲淡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以积极的情感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显然,最佳的问题情境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深度和情感层次,而教材中有些作品包含的内涵和情感却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水平相距甚远。

(2)创设情境氛围,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这里的创设情境氛围指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情绪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良好情境氛围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多媒体视听功能的运用能在欣赏音诗、音画的教学中一展身手。如德彪西的《月光》,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类用音符当色彩,用旋律当线条的音诗、音画作品,要求欣赏者用听觉去观看心灵之画。这些对于艺术修养并不很高的普通大学生来说,要全身心投入,并理解音乐,定会有些困难。而运用多媒体视听功能可以在听的同时看到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情境的创设是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想象情境。它不但适用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且适用于听音乐前学生心理投入的情境引导。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教师语言、体态的表演,使学生心理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联想,从而代替一定的视听感觉

(3)课堂讨论式的实施要点

◆有组织: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由于整班学生参与,要有序进行,必须让学生组成自然小组。为了有效地开展讨论,每一次由一个学生做主持人,采用轮流、分工的形式,机会均等。

◆有目标:每次讨论有定向。讨论的方向根据课堂需要可以分很多种,如一种是讨论自己在听赏音乐时遇到的问题,求教于同组其他人,通过相互的讨论逐步得到认识,使问题得到解决;一种是根据本作品主题展开有针对性地讨论;一种是不同组提出的有创造性或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要把握好讨论问题的角度,力求新颖,以引起学生更大兴趣,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训练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丰富性。

◆有任务:每次讨论除解决自己欣赏中出现的问题外,还要积极参与小组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明白作者意图,体会作曲家的心境,感悟音乐内涵。

◆有时间:讨论是一种共同参与的体验式学习,要根据自己的感受、体验提出观点,讲出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反复、深入地聆听音乐作品。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是参与者,让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主动、积极、探索、研究的状态之中。

2.教材延伸式

延伸式改变了以往的音乐教学过于看重教材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拓展教材,学生能够参与到延伸的过程中去,以教材为基础,学习、体验到更多的知识。具体操作方式有:

(1)由音乐主题向原曲延伸。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音像店、家里、找朋友租借等等)查找原曲的音乐资料、利用音像资料在课外欣赏原曲,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主题音乐内容的准确把握。

(2)由作品向评论延伸。让学生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欣赏,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更全面、深入、透彻地理解音乐情感的内涵。

(3)由作品向作者(作曲家)延伸。让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道路、思想性格、创作成就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作品及作者创作的艰辛,并与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4)由作品向同题作品延伸。相同标题,由于作者不同、创作手法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创作角度不同、情感不同所表现的主题意义不同、体裁不同、选材不同、创作目的就明显不同。通过不同形式、体裁进行对比欣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作品的分析、总结,也悟到了表现音乐手法。(www.xing528.com)

(5)由作品向同类作品延伸。同类作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体现音乐思想是不同的。在这样的欣赏中比较异同,在音乐感悟中提高音乐素养。

这种方式也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把学习的目光从课本上引向当前社会相关的热点,如当今的影视音乐流行音乐、民间音乐、外国音乐等。例如在介绍民歌《信天游》时,按传统教学,通常是让学生欣赏《走西口》《赶牲灵》等经典作品,传统氛围太浓,新颖成分不够,可以将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中的相关片段下载下来,在课堂上播放。师生共同欣赏分析作品,既可很好体会信天游的自由、纯朴大方、高亢悠长的特点,又形象展现了陕北的隔山可对歌,见面要半天的特殊地理环境。在剧情的特定环境和演员的精彩演绎下,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而且拓宽了艺术视野,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作品赏评式

音乐作品赏评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可采用讲座形式,定期举办。主要是由学生来担任此工作,老师在过程中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收集音像资料,上网搜寻,查阅书刊再进行汇聚。讲座的内容不拘形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与音乐有关的内容,如演唱、演奏、学生自己搜集音像资料,在讲座上交流欣赏中外名家名作、朗诵一些中外文学作品(散文诗歌、故事)及舞台独白、对白、歌词等,这一过程的开展就是让学生在表演、赏评中锻炼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一种研究的精神,养成一种良好的欣赏习惯,并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作品赏评课上,可以由教师启发,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愿组合,进行创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一次,有两位喜爱戏剧的学生计划在讲座上表演19世纪挪威著名的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中的一段。教师便以《玩偶之家》为主题,请其他小组同学组搜集相关资料,在讲座上共同交流。由于2006年是易卜生逝世100周年,有关的资料非常丰富。在讲座上,学生们有的讲述了易卜生的生平与戏剧的历史,有的从网上下载了由话剧改编的现代音乐剧《玩偶之家》、舞剧《寻找娜拉》播放给大家欣赏。在讲座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交流,讨论了音乐剧、舞剧与原话剧对相同情节的不同表现手法,使学生体验到了音乐与戏剧、舞蹈这三个姊妹艺术之间的互通互融,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二)课内外结合型的体验式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虽然它具有便于管理、便于传授等优势,但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有明显欠缺。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优势互补,在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这是目前各学科教学中尝试开展体验式学习使用较多的一种形式。这是在不破坏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在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有关的专题研究活动。这也是在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适合可行的一种形式。

1.专题研究单元的实施

这种专题研究在实施操作上要经历三个主要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为了激发普通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或结合教学内容确立专题的课堂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研究成功与否,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自行选题时肯定会出现这样的困惑,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因此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具体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考虑:

(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

教材中的某些音乐流派、概念和发展史等知识,虽然对人类是已知的,但是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课题设计成让学生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主搞研究,而且还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音乐有关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解决身边与音乐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参加社会文娱活动或社区民间活动、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学会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会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样的重要,从而理解到学习的目的是今后更好地生活。

在音乐教学中穿插专题研究单元的这种形式,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这种形式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心设计一些研究课题,通常一个学期安排一到两个课题为宜。

2.课例

在综合了普通大学生的音乐基础、实际兴趣等因素的考虑后,布置给学生一个研究题目:《三代人的歌》。要求学生调查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年轻时和自己现在最喜爱的歌,找到这些歌曲的资料,并将调查研究的过程用书面报告的方式总结出来。这个题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资料的查找也比较方便,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总结课的气氛也很热烈,很多学生现场演唱了自己最喜欢的歌,大家踊跃发言,一个学生的发言令人非常感动,她说:“以前和爷爷奶奶没有什么交流,觉得那一代的人在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上都是极其贫乏的。回家和奶奶交流了才了解,那时的革命歌曲非常丰富。我听了。奶奶说当年的故事,听了《中华儿女》《游击队歌》,觉得这些歌里有震撼心灵的力量,是我们现在听的流行歌曲中没有的。因为这个研究,和奶奶也比以前亲近了很多。”

通过这次体验式活动,学生学习了中国歌曲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报告的书写方法,并同时了解了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音乐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活动结束后可以感受到这种活动的重点在于教师最后的总结,将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的资料正确地归纳,引导学生讨论、反思,将在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体验融入自己的经验中去,这样才是一次完整的体验式教学,否则很可能只是一次活动而已。

(三)课外型的体验式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这是共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界、各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是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在音乐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到音乐厅、剧院博物馆画廊等现场参观,使学生能看到高质量的艺术原作。组织学生参加对学习有益的文艺会演、民间艺术活动;组织学生欣赏观看综艺节目,而后进行对晚会、节目、台词、灯光、音响、服装等等进行品评与讨论。学生在欣赏了原作、参加了活动、赏析了节目之后,自然会对课堂内涉及的相关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师生参加课外学习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有:

1.必须有充分的准备

在组织学生外出学习前,教师或学生最好预先现场考察一次,摸清整个现场的总体情况,从中得到可能的启发,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介绍或讲解教学目的和有关现场的背景,这种做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作用,在真正的现场学习的时候,学生便会更认真、更有目的地学习。

3.现场学习后一定要讨论

现场学习完后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只有通过讨论,使学生充分回味和反思,才能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

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学习任务的性质、特定学习场合的需要等来优化组合这种教学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