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认知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协调性内容四个方面。
(一)认知性内容
认知性内容是指在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时,为了帮助欣赏者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向他们传授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乐曲形成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和创作过程、作品流传情况、时代背景、文化传统等。另外,音乐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所产生的社会功用、人们的评价等,也都常常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以,往往一首很小的乐曲,它所牵涉的认知性内容是很丰富的,如政治、伦理、军事、民俗、历史、文学,甚至天文地理、宗教神话等,都可能进入教学过程当中。我们知道,每一种音乐品种都有着相应的文化背景,一般来说,我们必须对这种文化背景有所认识,才能对音乐本身有正确的理解,进而才能够对其进行欣赏和体验。古琴艺术是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仅仅去听其声音,不少人都会觉得并不怎么好听。但如果认识其文化,就能够对其声音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判,也才能对其产生真正的兴趣、爱好和共鸣。琴曲《幽兰》表现空谷中的幽兰,于僻静处无人赏识,但仍然芳香葱郁,乐曲即以此抒发孔子对自足自信的君子型人格的赞美。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而仅凭琴音,我们是难以体会到这个内涵的。但是,当我们看了该曲的题解后,就能更深入地了解曲调表现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心意。这时候,我们再去听赏这首乐曲,就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审美理解和体验。所以,没有必需的知识习得,高层次的音乐审美就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不会深刻、生动。
认知性内容中,除了非音乐性内容外,还有大量音乐本身的理论知识需要讲授。音乐艺术是诉诸人听觉的艺术,它有一些自身特殊的甚至还相当复杂的内在规律,这就是与音乐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乐器学等方面的知识。虽然与专业音乐教育相比,人们不需要了解得过于细致深入,但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概念,否则也会影响对它的审美发生。总体来说,音乐艺术涉及认知性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如果能够对这些内容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将会促进受众感受和欣赏音乐艺术的水平,得到更丰富、深刻的艺术体验。比如说,我们如果对钢琴这种乐器的特性和相关音乐史知识有一定认识,则在欣赏某一钢琴曲时,就能更为敏锐地把握该曲目表达的内容,并在同其他钢琴家演奏的同一曲目的对比之下,对当下曲目的风格特征、优劣之处更能洞若观火,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当然也会更为深刻。所以,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一些认知性内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在有些情况下它决定着欣赏者对乐曲的审美把握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二)技能性内容
技能性内容是指音乐艺术中为塑造和感受艺术化的声音而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一些技能,比如乐器演奏或歌曲演唱的技巧,对音高、音色、音长、音强等音乐要素的听辨技巧,甚至包括部分音乐创作技巧等。音乐是一种技艺性较强的艺术,在进行音乐艺术的学习和表演时,如果在技巧上不能有所突破和了解,往往就难以对音乐形成深刻的审美感受。清代著名琴家蒋文勋,在年轻初学琴时,听着老师弹的《平沙落雁》,感到一点也不好听。后来跟着老师学习,掌握了琴的技法后,再听这首曲子,感觉便完全两样。一定的技能也是通向音乐的必要手段,因为音乐的一切表现和一切美,都是通过特定的技法实现的。音乐的美和表演技法有着密切的、微妙的关系,不了解音乐表演的技法,一定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对乐曲感受的深度。比如美声演唱较为讲究头腔、胸腔和喉咽腔共鸣的均衡和音色的连贯、统一,这对气息、喉咽腔、喉头状态等技能性因素都有一定的要求,技能上些许紊乱都会导致演唱状态的失衡,导致共鸣和音色出现问题。熟悉美声演唱技法的人在欣赏演唱时,能够更加深刻地辨识出演唱者技法和艺术表现层面上的成功、精彩之处,即所谓内行听“门道”,外行听“热闹”。只有对音乐技法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把握住音乐艺术审美的“肯綮”,扼住音乐审美之咽喉,在音乐艺术这个美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
(三)情感性内容(www.xing528.com)
情感性内容是指音乐艺术中能够表现各种丰富的人类情感,受众在接受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可以受到感染和陶冶,内心的情感也可以变得丰富。音乐美学认为,音乐艺术是善于表现情感的,我们在倾听音乐的时候,确实很容易受到其中所表现情感的感染和影响。当一段音乐响起,我们还未能听懂它表现了什么内容的时候,音乐就可能已经使我们产生了情感体验,一种情绪和情感就抓住了我们的心。进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试图理解音乐的主题和内容,根据音乐的标题等文字提示产生想象和联想。情感性内容的教学主要包含在对乐曲情感内容的分析和体验当中,在欣赏每一首乐曲时,这首曲子本身所表现的情感便会对听者产生某种记忆,形成一种“听觉认知”,久而久之,便能够使自己的音乐感受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有助于生活中情感能力的培养,训练情感表达的方式。首先,音乐是以作品中的高尚情感,如对纯真爱情的赞美、对自由的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大义的担当、对友谊的赞颂、对故园的思念、对正义的弘扬、对英雄精神的表彰、对理性精神的凸显、对高尚人格的倾慕、对生命主题的思索等,这些优秀作品能够影响人、教育人、引导人。其次,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的高峰体验,具有激发和疏导两种功能。对于情感能力较弱的人,音乐中的情感张力可以起到激发、孵化的作用,帮助听者进入良好的情感状态。而对于情感张力过强之人,如心情易于激动、紧张的人,音乐又可以让人松弛下来,舒展开来,使内心获得平衡。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灵有“净化”的功能,这“净化”就既包含着激发,也包含着疏导。所以,音乐可以使一个人的情感丰富而不滥情,细腻而不柔弱,有力而不粗暴。情感教育是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四)协调性内容
协调性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音乐本身在诸种形态之间的协调,如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之间的协调,对表演活动中身、手、口、心等整体各方面因素的协调,在音乐实践中自己与他人配合中的协调等。课堂中和乐事中的协调性配合,也会延伸到人生的每一个方面,成为人的一个基本的行为模式,影响十分深远。二是指通过音乐的和谐效应所产生的协调功能。音乐可以协调身心关系,也可以协调其他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和谐使听者产生内心和谐,当人的内心处于和谐状态时,他同他人、周围环境乃至自然的关系就容易变得协调,从而也就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审美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但又渗透着理性的内容;但这理性的内容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出现。这就要求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应将传授内容转化为感性的存在,认知性内容不能以孤立的知识形态进入教学,而是要将它与审美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技能性内容也不能只是以技术形态存在,而是要将其同审美感觉和美感效果联系起来;情感性内容也不是孤立地体验某一种情感,而是要将其与审美情感联系起来,并将其转化为审美情感;协调性内容也是如此,它不是指现实中的某种关系性协调,而是要将它与审美化生存方式联系起来,如此等等。比如说,音乐在现实中是有多种功能的,有政治功能、伦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人对于音乐音响的敏锐、丰富的直觉感受能力,良好的审美感受力是音乐艺术真正对受众产生深刻的影响力、发生综合审美效应的重要前提。音乐审美能力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多方面的培养逐渐建立起来的,音乐审美教育是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和枢纽的。只有在这个核心环节的培养过程中,其他方面的积累才能够转化为审美元素为人所享有。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极为重要。但尽管如此,它还是不能直接充当音乐美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训技能,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放眼看一看周围的教育现状,就能够发现,这样的定义似乎没错,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教育,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无不涉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就是如此,那就一定出了大问题,因为它违背了教育的本质,也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或根本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或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是开发人的潜能,完善人的本性,把人培养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有着成熟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有着良好的学习、交往和适应能力,能够自我成长和发展的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素质教育,即以素质为核心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那么,美育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清楚了,即培养一个“美”的人。这里的美主要不是指外在形象之美,而更是指内在的精神上具有充实、平和、自信、独立的特质,因而是一种有气质、有风度、有韵致、有灵气、有光辉、充溢着完美人格魅力的人。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可以看成是美的塑造,美育中的每一个环节也都是直接通往并凝结为人的审美元素。审美的内涵绝不简单的是对音乐知识的理性认知和对音乐作品的美学认知,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觉享受,而是使人进入一种和谐、充实、健康、有韵致、有活力的人生境界。音乐审美教育之目的主要也不在音乐,而在通过音乐的审美来使心性得到美的陶冶和熔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