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民族音乐,即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是指那些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是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的积淀,它体现着本民族的民俗、民情,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民族音乐不仅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开阔音乐视野,而且还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因此,民族音乐的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一)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
所谓的民族精神,指的是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粹思想、进步观念和优秀文化,而不包括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只有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能提“弘扬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数千年发展中不断锤炼、铸造自己的性格、品质、理想和价值观,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要把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是一个历史性的民众概念。因此我们要把民族的东西发扬光大,不能狭隘地理解民族。民族必须宽广地理解为文化性的,这就说明一个民族实际上是被思想和精神所铸造的。
我国的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56个民族在自己的发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就是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指的是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情感生活的音乐,也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音乐领域中的积淀,它还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民情,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民族音乐的内涵在于表达本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信仰等内容。
民族音乐其实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民族领域中的积淀,它反映的是民族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和时间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意识。例如: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譬如《小河淌水》,这是一首来自大理白族自治州一个名叫弥渡的云南民歌。歌词素朴自然,富于想象。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漂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二)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共融”的背景下,民族文化应该如何发展,已成为每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各界人士也常用“抢救”二字来说明当前危机的情况和此项工作的紧迫性。
民族音乐教学观念“轻中偏西”,长期过多的细化教育,致使很大部分学生不识音乐母语,甚至对民族乐理、声乐和器乐知识了解甚微,更缺乏对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比如,注重人与自然和谐与交流,讲究“气韵”和“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和“神韵”等民族音乐审美特征。这样一来,许多学生认为民族音乐落后,没有价值,从而轻视民族音乐,当然也就谈不上学习民族音乐了。
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人才主要偏重键盘、声乐等,而民族音乐的师资却很“冷门”。这就导致民族音乐教育教师的缺乏,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也常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也因教师的缺乏而尤为有限。尤其是民族器乐,它才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缺乏师资而不能正常开设,这一问题不得不让人担心。
(三)在民族音乐文化中确立高校音乐教育的主体地位(www.xing528.com)
当前,要强化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不仅仅局限在个别的课程改革上,而是要从基础开始,树立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的主体性地位,使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得以真正的传承,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高校音乐教育仅局限于技术方面的状况。
高校的音乐教育机构应当引进民族文化资源,并将其引进高校音乐教育中,还应该建立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的课程。对于此项工作,有些院校已经开创。例如: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开设了滇东北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概论,楚雄师院艺术系开设了到民间采风这一实地考察课等。如果每一所高等院校都这样做,想尽办法,创造有利条件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的传承之路是十分可观的,因为每一所高校所在地的音乐文化资源都是有所差异的,丰富多彩的。
建设民族音乐文化课程,高校音乐教育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多增设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包括《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国乐理》《民族音乐学概论》等。其中,在现行已经开设的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应在内容上增加民族的相关内容。在《演奏》课中除了学习钢琴、手风琴一些西洋乐器外,还应学习和掌握一至二种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如古筝、二胡等。
编撰民族音乐教材,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工具。教育部应重视民族音乐教材的编写,应组织一些相关人士共同编写民族音乐方面的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音乐理论体系研究成果,制订将其转化为高校民族音乐教材的规划。
(四)作为传承文化资源的高校应建立民族音乐教育体系
不论是从历史的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学校的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而民族音乐教育在现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比例严重失调,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应该把民族音乐活性资源纳入现行教育中,不仅仅要传承文化,还要有所创新。“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它首要的文化功能应该是以音乐作为文化意义的传递、复制和交流为主的育人过程。”
培养民族音乐师资力量。高校是建立人才的基地、培养音乐人才的摇篮,也是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繁荣发展输送人才的基地。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师资的培养也是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音乐师资的高校,必须根据需要不断深化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这给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高深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水平,还应具备民族音乐实践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求高校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专业设置、教学观念等,争取培养能担当起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师资,适合新课改的发展需要。民族音乐的教育,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主要以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表演体系为主,它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新的课程改革要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体系,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课程与教材建设。音乐课程体系应大力强化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平衡课程内容。
我们要发挥高校知识人才聚集的优势,注重教学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合科研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肖邦的音乐首先是波兰的,后来才成为全人类的。我们要通过对民族音乐的不断学习,弘扬和继承,发挥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适应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