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OOC的历史和现状
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基于互联网的开放课程。本着互联网“开放”、“共享”、“协作”的理念,很多人将自己的资源,包括自己录制的视频放到网上与全世界的人共享。这种免费共享的理念也传到了高等教育界。早在1989年,美国凤凰城大学就开始推行在线学位计划。MIT自2001年起实施OCW(Open Course Ware)计划,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件资料上网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学习者。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教授在wiki上发起了一门开放课程——Intro to Open Education;2008年,加拿大贾纳大学的Alee Couros教授开设了网络课程Media and Open Education。2008年,西蒙斯在曼尼托罗大学联合开设了“联通主义与连通性知识”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综合运用各种社交工具,让全世界的学习者参与到课程的学习和讨论中来。此后,各种强调开放、协作、网络化知识建构的课程不断涌现,但是对这种需要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课程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替代传统的学习仍然有很多争论。
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 Thrum与David Stavens等人合作,联合创办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在线课程供应平台Udacity。同年,MIT也启动了在线开源学习项目MITx;2012年哈佛大学与MIT合作建立了ed X平台;斯坦福大学Daphne Koller创办了Coursera。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三个MOOC课程平台,截至2013年7月,Coursera的注册超过400万人,有83所高校和机构加盟,提供403门在线课程,很多课程都有数以万计的选课者[16]。在这些平台上,课程发布者(主要是机构,包括国际顶尖大学)将课程的视频、作业、习题发布上去,不管是身在何处的学习者,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所有的人都可以接触这些课程。现在大部分MOOC课程不提供学分,学习完全是免费的,但有些MOOC可以在学生完成学习之后颁发证书,会收取一定的费用。
我国也有一些大学参加了国际的教学平台,如北京大学在2012年5月参加ed X,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与Cousera签约[17]。我国也有很多学生自发选修了这些平台提供的课程,但是由于大多数课程是用英文教授,我国学生学起来较为困难。不过中国网民对这些课程有很高的热情,很快出现了自发翻译、介绍这些课程的网站或论坛。例如果壳网的MOOC学院,这是一个中文的MOOC课程点评讨论社区,为用户介绍国外在线课程平台上的热门课程,交流学习心得,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学生提供机会和帮助。
☞拓展阅读
果壳网,一个民间自发的科普网站
果壳网是2010年由姬十三创办,网站上的介绍这样说:“果壳网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并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果壳网分为三个部分:(1)科学人:介绍各种有趣的科技新闻;(2)小组:加入兴趣小组展开讨论;(3)问答:提出困惑你的科技问题,或提供靠谱的回答。果壳网提倡的是“科技有意思”,用通俗有趣的语言来描述一个科技问题。例如“常吃高脂乳制品,糖尿病风险更低”、“剑齿虎和乳齿象,灭绝也怪小行星”。果壳网善于结合新闻热点来为人民普及科学知识,例如针对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宣布接受切除双乳手术,果壳网发布了“双乳切除术真能增加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吗?”的科普文章;在中秋节前则发布了“中秋节那天,月亮并非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果壳网用最流行和最有效的方式来传播科学,试图唤起大众对科学的兴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果壳网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新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很多果壳网发布的消息都被大量转发,起到了很好的科技传播的作用。但在成功的同时,也有人批评果壳网为了传播而丢失了专业性,内容不够充实[18]。
我国教育部从2003年开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这是中国MOOC的前身。但早期并没有向全社会公开。2011年,受到全球开放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到在“十二五”规划内建设5 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9]。截至2014年9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上已有超过3.4万个教学录像,33.9万个教学课件,8.5万个实验实践。
2012年,教育部在原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了国家开放大学,原来以广播电视为主的远程教育正式进入了开放网络的时代。开放大学努力建设一个面向全社会成员,提供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大学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向全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网络讲座、公共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20]。(www.xing528.com)
但我国不管是面向全社会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还是开放大学提供的网络课程,都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呆板,大多数课只是将课程从教室搬到了网上,依然是采用原来一板一眼的教授方式,缺乏对自由学习者的吸引力。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工作,很多教师是为了完成项目任务而制作精品共享课,并没有站在网络学习者的角度去考虑,也没有想方设法吸引学习者的动力。
虽然国家精品课程的推行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上却出现了大量由个人创建的知识共享视频。例如“万有青年烩”是从全国的志愿者中选出演讲者,用7分钟时间向观众分享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经验。“逻辑思维”则是一款知识性脱口秀节目,主讲者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听众分享自己读过的书,一起来探索这个世界中有趣的事;“晓说”由音乐人高晓松主讲,主要谈他的海外见闻,中外历史。不过这些仅仅是节目视频+讨论分享,并不是一个正式的课程。但这些视频在网上非常受欢迎,这值得我国精品课程的制作者们深思。
2.MOOC的特点和缺陷
人们感受到了MOOC的冲击,但是为什么MOOC在这个时代会流行?有人认为,MOOC的流行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得益于高速、廉价的互联网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发展,产生规模效应。在线课程只需要极小的成本(50美分~1美元)就可以在全球播放,数以万计的学习者可以很轻松地从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组成学习小组。另一方面,完全开放意味着高质量,上线课程不同于在学校内部的课程,一旦上线,就会面临来自全世界学习者、同行、专家的检阅,点击率和无数条评论也直接反映了学习者的感受。因此每个课程的制作者都必须要反复推敲教学讲稿,比平时的授课呈现出更高的水平[16]。除此之外,数字技术也为学习者提供了更方便的学习工具。学生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并与其他人分享。
MOOC的理论基础是联通主义,这是George Siemens在2005年提出的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理论[21]。联通主义认为知识是网络化连接的,学习将专门节点和信息源连接起来。学习者是学习的起点,多个人所获得的知识组成一个学习社区,反过来学习社区的知识又反馈到个人,个人从中获得新知识。根据联通主义理论,教师不再是提供资源和互动的中心,每个学习者都能提供资源,不同学习者的交互形成了新的知识,这使得整个学习社区的知识边界远远大于原来的课堂。由于学习内容是各个学习者在交互中产生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具有多样性、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有时候难以把握学习内容的发展方向,而学习者也很可能无法阅读所有的内容,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学习的内容。
由于极度的MOOC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退出率太高。由于MOOC学习对学生的自主性有极高的要求,大多数人很难坚持下来,例如Google推出的“Power Searching with Goolge”,有15.5万学员注册,最后只有2万人完成课程[16]。一方面,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MOOC学习,精力有限,难以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另一方面,学生在选课时也存在盲目性,选完之后发现课程难度太大或者缺乏前期的基础知识,难以坚持下去;最重要的原因,MOOC需要学生在没有学分激励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有一定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免费、自由的学习会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价值认识不足,造成责任心不够,不能积极投入[22]。
MOOC的另一个问题是个性化程度不够高。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几万学员的问题一一回答,MOOC的学习也主要依赖学习者自学和互助学习[17]。在教学组织上,教师可以向广大学员布置作业、练习,进行自动化的作业批改,但是目前还不能针对学习者的反馈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也许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能够实现个性化程度更高的学习。
MOOC的检验性考试也比较困难。学生没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各种测验都是自己完成,教学组织单位难以监控学生的考试过程,无法避免作弊的问题。这也是MOOC的学分难以被社会承认的主要原因,即没有一个合适的、令人信服的手段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的内容。美国MOOC公司正在与考试公司合作,组织实体教室考试,也许能解决MOOC的检验考试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