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是指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识和对这些过程的调节,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和控制。人们常说“学会如何学习”,就是指的元认知过程。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含义,这是属于认知过程,而如何将注意力分配在阅读材料的内容上,什么时候跳回到上一节细看,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看懂这篇文章,这些都是属于元认知过程。元认知监测活动可以提高学习迁移效果[17]。学生如果元认知能力较低,就会出现对自己的知识、技能认识不准确,对自己的成绩估计也不够准确的情况。缺乏元认知监控,学生就难以把握、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多媒体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不同,其学习过程有更高的灵活性、自由度和控制力,对学习者的自主能力要求也更高。学习者需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例如,超链接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跳转,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来制定自己的学习顺序和进入路径。但是这经常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控制失误,比如没有跳转到重要的主题页面,或者自认为自己已经搞明白就过早地结束学习,或者觉得例子不够有吸引力就快速地略过。当学生无法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过程时,就会出现学习不足的情况[17]。只有拥有足够元认知技能的学生才能够完成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下的学习任务。但是并非每个学习者都具有能够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自我控制学习的元认知能力。
学习者从传统学习环境进入多媒体学习环境,但并未具备多媒体环境所需要的元认知监控能力,通俗的说,就是还没有掌握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否能够自己发展多媒体环境下的认知监控能力,与其在传统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元认知监控能力有关[18]。也就是说,在传统学习环境中“会学习”的学生,到多媒体环境中会很快学会新的学习方法,但那些原本就“不会学习”的学生,很难自动做到多媒体环境下的自我监控。
为了帮助学习者尽快掌握多媒体环境中的学习方法,发展元认知监控能力,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元认知帮助,就是在多媒体环境中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自我监控的提示。根据元认知提示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www.xing528.com)
(1)学习前的元认知提示。在学习者开始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整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图。这就像是让学生独立去做一次旅行之前,先给学生一张旅行地图,让学生对整个旅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规划学习的过程,就像是规划一条旅行线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要求,确定在这次学习中要重点学习的概念、理论和事实,自己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学习者如果能够观看有关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示范录像,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解释,就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监控水平。
(2)学习中的元认知提示。在学习者进入学习活动之后,系统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和提示。例如,当学习者在阅读一篇关于雨的形成原理的文章时,系统提供一个问句:“请想想水怎样才能变成水蒸气?”,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或者是提让学习者解释自己的学习过程,例如:“你为什么跳转到这一个概念?”通过这些提示,让学生逐渐自己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研究表明,接受提示的学习者比没有提示的学习者的表现更好。但是,过多的提示会干扰认知活动的进行,使学习者从当前的任务上分心,尤其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所以,这个阶段的元认知帮助更适用于任务难度较小的学习过程。
(3)学习后的元认知提示。学习者完成学习活动之后,还需要对前面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系统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引导反思的问题,这可以是以单元测验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是要求学生写一段反思总结文字的方式,或者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我国学生比较熟悉单元测验,但是对写反思性总结不够了解。撰写反思性总结对促进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整理非常有效,尤其在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中尤为重要。系统可以给出反思性总结的提示问题,例如“刚才的学习活动中,你是怎么得出最后的结论的?”或者“你认为你的方法还有什么不足之处?”等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