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总是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这种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也试图为自己在学业上的成功或者失败寻找原因,如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环境等等。例如某次考试小明没有及格,他对这个结果进行推测分析,认为是考试题目太难的缘故,这个寻找原因的过程就是归因(Attribution)。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B.Weiner)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从控制点、稳定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后来韦纳又增加了第三个维度:可控性,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例如,对某个学习任务失败的原因,学生可以做出内部的归因,即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者不够努力,其中能力是属于个人稳定的不容易变化的特性,因此属于稳定归因,而不够努力是可以变化的特性,属于不稳定归因;同样人们也可以对失败做出外部的归因,如这门课太难或者这次题目太难,前者属于稳定归因,后者属于不稳定归因。在这些原因中,个人可以控制的原因主要是努力程度,只有这个原因是属于可控的,其他原因都无法控制。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成功时,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反之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而当一个人失败时,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反之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产生的羞愧则较少。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www.xing528.com)
根据归因理论,韦纳强调内部和可控性的原因,而努力就是一种内部可控的归因方式,所以韦纳认为应该鼓励用努力来归因。如果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这是为了加强学生将结果归因于努力的倾向,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教学中,归因理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行为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或者做专门的归因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况且人对不同性质的成就行为的归因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而且按照哪些维度对归因进行分类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内部原因是否真的可以控制,稳定的原因是否就不可以控制等,也是有争议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时,要注意多结合其他的方法,不要简单地认为只要进行归因训练,就可以改变学生对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