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技术在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技术在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生关系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人本主义开放教育的理念真正得到了实现。

现代技术在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应用

1.师生关系、情感教育现代教育技术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做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师生关系是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核心。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特点,带来了教育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了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家的担忧。这种担忧主要来自于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关系虚拟化、异步化,时间和空间的分离造成教育中情感的消失。想象一下,教师将作业发布到网络上,学生在家中通过网络完成作业,教师在家中批改作业。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有利于教师随时批改作业,但是教与学的双方却缺少了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难以进行情感的交流,也很难建立起较为深刻的师生情谊,不利于人本主义所说的“情感教育”。教学中常说的“启发式教学”、“言传身教”也难以实现[17]

但网络教学中并非没有交互,相反,网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交互形式,例如BBS、E-mail、视频会议、博客、即时聊天工具、微博、微信等。借助这些手段,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教师也能和学生保持联系,让学生随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也有人认为,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师生关系更加紧密而并非更加疏离。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师生关系?教育技术到底是妨碍了师生关系还是促进了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与学生的年龄层次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还没有形成完全的独立意识,行为习惯也没有养成,社会化正在进行阶段,需要发展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性格、情绪特征、社会能力都还没有成型。此时师生关系、生生(学生之间)关系是促进其人格发展的重要条件,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学生和教师朝夕相处,发展出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教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用网络交流代替面对面的交流,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的建立,妨碍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当学生进入中学高年级或者大学时,身心发展已经趋近成熟,社会化接近完成,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心理学里的研究都表明,从初中开始,同伴关系代替了师生关系,成为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关系,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则退居其次。教师在行为、道德上的示范作用已经减弱,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在学生发展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活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师生关系完全不同于以前。在大学,很多教师只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且只是课堂上与学生见面,平时互动比较少,本身就没有开展情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互动,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例如,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给教师发电子邮件,教师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回复,解答学生的疑问。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技术显然是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妨碍。

面对面的交流和基于网络的交流并非是互斥的,网络可以作为面对面交流的补充。在儿童和青少年早期的教育中,应该以面对面的交流为主,有利于情感教育的开展;在青少年中后期的教育中,网络教育则可以占据更主要的位置,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即时聊天工具等各种形式进行互动。当前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正是迎合了师生互动的需要。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建立一起资源共享、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社区,在虚拟社区中,学生也能够产生于现实社区类似的归属感和尊重感。通过与网络成员的互动,学习者接触到不同观点的冲突,重新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经验世界。(www.xing528.com)

2.开放教育与网络公开大学

开放教育(Open Education)意味着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向所有的人开放,而不只是学习者。早期在卢梭自然主义思想影响下,教育界曾做过开放教育的尝试,在小学教育中开设开放课堂。在开放课堂中,教师会把空间分割为各种活动角,各个活动角放置适用的教材设施,这种环境设计必须与每天所学功课配合。然后安排学生到喜爱的角落,从事整天或一周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通常由学生自己决定,必要时可以由教师经讨论制订计划,交由学生自主学习。虽然有学习进步的记录,但正式的评价方式尽量减少,学生可参照讨论各项学习进度情况而进行自我评价。开放教育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推动下,在欧美国盛行一时。最著名的就是20年代左右英国的“夏山学校”,这所学校采用混龄编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校的目的是在于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

70年代开放教育在欧美风行一时,但一直未能在主流的学校教育中获得认可,虽然也曾出现过开放大学,但在90年代之后关于开放教育的讨论和实践都慢慢沉寂下去。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公开大学的风行,新形式的开放教育以崭新的面貌又一次出现在教育界。2007年,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哈佛大学等一批世界著名高校将一批广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视频公布到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哈佛学生一样聆听大师的授课。随后,网络视频公开课的热潮席卷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著名大学纷纷将自己最优秀的课程视频放在网上,供全世界的学习者观看、学习。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人本主义开放教育的理念真正得到了实现。

开放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虽然以前在教育界人们也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当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的时候,难以做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由于信息资源的缺乏和支持手段的不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难度较大。所以,即使开放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初就已经出现,却一直没有大范围真正实现,直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出现和成熟,才使得教育真正可能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导的学习。

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个别化教学的深入发展。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对学习者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当学习对学生个人而言是有价值时,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由于每个学习者有不同的经验背景,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自行选择学习材料,安排学习任务,学生应该是从学习中获得享受,而不会因为跟不上其他人而遭到挫败。这种高度个别化的教学只有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才可能真正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