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改革必须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改革应遵循的主要目标,对此应确立“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身体和技能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养成意识能力和习惯,并通过心理和感情的满足而体现“多功能”的特点。根据这一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既要重视它对人体生物改造方面的价值,又要考虑它对体育文化和教育所起的作用,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把那些能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有益于弘扬体育文化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运动兴趣的内容列为教材,但要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尽量做到竞技项目教材化,并结合其他体现民族性、娱乐性、健美性、健身性的项目内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材体系。
(二)高度重视体育理论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应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比例,教材内容要满足学生强烈、广泛的求知欲望,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知识的传授。学生体育实践的实效性与长效性需要有较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为指导,强调培养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科学性,并力求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既考虑现实,更注意未来,以学生保护身体健康和科学锻炼身体并在今后工作中需要的终身受用知识为主要内容,形成以满足学生未来需求为主体内容的高校体育理论知识体系,体育理论课的课时数应随着学生年龄增大而加大比例。此外,必须以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尤其是终身体育方面的知识应作为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的一个主要内容。
(三)教学内容改革应与终身体育相适应(www.xing528.com)
建立以能够延续到成年期进行的、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突出“少而精”的教材体系,尽可能从促进大众健康角度考虑,多选择那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个人或少数几人即可进行、能延续到社会适合成年人、对增强体质实用性大的终身体育项目。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真正掌握一定的自己有兴趣、有特长的终身受益项目。教材内容应突出“少而不偏废,精而不单一”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习惯和建立课外自觉独立锻炼身体的行为模式这一重点置于系统的运动技能之上,从而保证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形成教育内容最合理的纵向连续与衔接。
(四)课程安排应与场馆条件相适应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地普遍紧缺,室内场地尤显不足。针对这种状况,体育场馆不足的高校,应该对本校课程内容进行研究,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安排那些占地面积不大、对场地要求不高而活动人数较多、健身效果较好的课程内容,如篮球、排球、健美操、太极拳等,根据本校场地合理调整课程内容,使有限的体育场地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健身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