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复性
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学没有明显差别,这两个不同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重复。比如,两个学段都有类同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项目,尽管有学者专门为这些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学相同内容给出了“五类”划分法,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仍不得不将它们混在一起来进行教学,中学与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不利于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求结构的差异,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与中学阶段不同,因而在这两个学段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在结构上也必然不同;二是学习动机的差异,中学生偏重于凭兴趣上体育课,这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初级阶段,真正的学习目标并未确立,因而中学生上体育课往往带有很强的从动性特征,但到了大学,他们的角色意识发生了变化,高考取胜使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三是未来准备的差异,如果说中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迎接高考,那么大学生学习则主要为了将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两者尽管都是为将来做准备,却有本质区别,我们更认同大学生接受体育教学是为将来能够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做能力上的准备,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重复性使大学生的能力提高受到局限。
(二)划一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划一性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的一个遗留问题。从高校1996年编制的体育课教学计划可见:一年级第一学期的体育课以72%的体能练习和6%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因而也称为体能课;从第二学期开始则以78%的专项理论与实践、结合16%的体能练习为主要内容,因而也称为专项课,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教学班是以行政班为单位,全班一直共同学习一个项目,共同练习五项内容,这便是典型的整齐划一的体育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划一性显然违背了大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具有差异性的客观事实,限制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大学生身体和人格的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三)竞技性
以竞技为中心的运动项目教学在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围绕竞技运动项目展开的,从全国范围来看,这部分内容占体育教学总学时数的64.6%。而在高校体育课程中接近63.67%,体育教学内容以竞技为中心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体育军事化和国家奥运战略的产物,对学校体育教学的直接影响便是持续至今的“三基”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家和社会更需要健康型人才,而那种为军事、为奥运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的竞技中心论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也不再适应大学生个人对将来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