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改善学生的课堂地位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校体育管理体制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

人在原先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将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自身认知结构的改变,形成一种全新的认知结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过程。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是人们进行认知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思考和理解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断吸纳新的外界信息的过程中,人类的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同化、顺应、平衡是影响人类认知结构的三个重要过程。同化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对所输入的刺激进行过滤或对其进行改变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在对刺激进行感受时,个体将这些刺激融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并使这些刺激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顺应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对遇到的、无法用头脑中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刺激时,就会对头脑中原有的新刺激进行修改或重建,以此来对外界环境进行适应。平衡是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促使自己的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向着另一个平衡状态发展与过渡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探究性特征

在探究性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作用巨大,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者布鲁纳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来方便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并便于学生自我思考问题,使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要建造一个活的小型藏书库,而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总的来说,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而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2.情境化特征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习过程通常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脱离,这种类型的学习结果也仅仅是应付接下来的考试,并不能将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在一种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加以运用来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因此,除了对知识表征的多元化给予高度重视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注重进一步加强各种知识表征之间的相互联系。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将知识表征与多样化的情境相关联。

3.问题导向性特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导向性,具有一定的问题导向性特征。这一理论主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还能够学习到其应该掌握的各种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积极指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相应的问题探索意识,来触发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性特征

社会性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发展的社会源泉、社会文化中介,以及通过心理的处理和加工来促进知识的内化等方面,开发各种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载体的多种学习方法,进一步突出其学习模式的社会性。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使社会性学习作用得以展现,在学习过程中一般通过学生与教材和计算机技术等的互动来达成相应的目标。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

大量的实践表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我国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尤其在体育课程实践以及体育教学思想方面表现得更为深刻。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各种知识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吸收与实践。与其他学科不同,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为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主要特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体育运动项目之间是一种并列平等的关系,因此,它是不同于由简到繁的逻辑认知的。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是对自身身体不断认知的过程,通过对相应技术动作的模仿和重复,从而初步掌握相应的动作技术。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动作技术和技能结构相对良好,这也决定了其能够被模仿和重现。在动作掌握的粗略阶段,倘若这些客观呈现出动作的讲解、示范和练习等都不正确,学生也就很难通过这些客观呈现建立起正确的条件反射,这就会迫使学生降低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损伤,最终会造成体育教学无效化。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www.xing528.com)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学生学习的过程绝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觉进行学习的过程;第二,学习不是学生个体孤军奋战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沟通、构建知识的过程;第三,学习不是对周围世界进行原封不动迁移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所具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从以上三个观点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重要性。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推行的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都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这充分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工作者学习方式的研究也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正确应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创新与探索的潜能,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扮演知识的传授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且还要扮演更加多元化的角色。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就是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促进教师职业的不断成长,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改善学生的课堂地位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具体实际来看,阻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在这种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的中心变为学生,他们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各种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进行相应意义的主动构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学习,应用探索法和发现法对知识的意义进行构建。

(2)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要对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主动的搜集和分析,并根据所要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合理的假设,进而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3)学生要将当前所学内容反映出的事物与自己已经了解和掌握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必要的思考。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要理性区分“学生的主体性”与“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其争议的焦点在于知识是作为主客观的统一,还是完全地进行主观构建。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倾向于知识是完全主观构建的,如激进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以这些较为极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其过分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将造成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从而导致体育教学失去教育的标准。

坚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为前提,并且还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失去主导作用,这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

2.动作技能的学习应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得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意义建构。但在体育教学中,动作技能的学习更多地属于结构良好的领域,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客观呈现的模仿和再现来获得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模仿示范动作,还是反复的练习,都需要学生积极和主动地参与,否则就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机械地学习,那么学习同样是失败的。因此,动作技能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建构主观意义的结果,而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3.情境的创设要围绕目标的达成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且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还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通常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创设出的问题情境也会有一定的区别,从而造成教学模式的差异性。在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时,有可能会取得成功,相应地,也会出现失败。成功的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使学生深化理解相应的知识,并且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这对学生更好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与我国的体育课程保持一致。但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许多体育教学情境并不是以达成目标为前提,这些教学情境,要么与教学的本质特征相脱离,要么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要么流于形式化,脱离了现实生活,与建构主义的本质相背离。以上现象充分表明,我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机械性照搬和断章取义都是不可取的。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式学习可以说是在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更为充分的调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对于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以书本为载体的知识,采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较为适宜。因此,虽然探究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但是并不是万能的方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与学生个体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才是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区分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则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应对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优劣势的分析,然后将各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势的互补。学习者的态度、学习方法、认知基础和学习条件等是决定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学习是否有意义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