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是高校体育改革的灵魂
现代体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科学技术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广泛运用于体育教育中,现代科学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给整个体育教育带来一片生机与变化。
1.改革思路创新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高校体育指导思想应从追求体育的形式向追求体育的实质转变,从单一的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拓宽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应从增强体质为中心向健身为中心转移,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对体育产生一个理性认识,逐步了解体育的本质,根据个人兴趣、自身条件和爱好,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一些体育健身知识、运动锻炼方法,进而树立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路应把国家和社会对未来全面发展人才培养和学生个体的体育健身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健身和健心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把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和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和未来社会变化需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应由适应计划经济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从而达到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和改革创新的目的。
2.课程结构创新
“课程结构是指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课程结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一定条件下,课程的合理与否决定着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体育课程结构的适当调整和改革应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也是保证人才质量和规格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分权制,所以美国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但美国有高等教育鉴定制度,课程结构要经过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的鉴定才能认可和立案,这促使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大学体育课程表上的科目涉及了很多的运动项目,而理论课的设置表现得更为突出,从人文科学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及,体现了“通才教育”的特点。日本大学教育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基础教育课程中增设了综合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英国的课程结构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修专业而定。并充分利用大学的优势,以多开课和增开外系课程等形式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的课程结构几乎是千校一面,没有根据体育教育的特色设置课程结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创新应着眼于社会化改革,要充足考虑今后社会体育对教学内容提出的需要,还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能力。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顺应社会的发展,设立相应的课程结构,改进教学计划,适当改革新课程内容,大力增加信息知识的获取和技能技巧创新,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变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并重,把创新素质教育观念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的核心,从而渗透到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建立、创新科学教育体系,以培养更多具有知识创新素质和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3.教育内容创新
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按照现代科学的主导趋势改造教育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应围绕终身体育和培养体育能力加以选择。内容以突出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系统性和适合学生兴趣以及可接受性为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以人为本,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宝库中选择最适合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从体育教学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等功能出发,关注不同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态度、体育能力和体育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囊括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以及各门各类的体育活动等。
能力上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主,侧重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传授,结合身体锻炼,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并使获得的知识、文化等内化于学生的身心,升华并形成稳定的优良品质和素养,全面实现体育的时代价值。
4.教育方法创新
改革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旧式教育方法。当前国内很多高校体育课依然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学始终沿着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的传统教学五部曲的单一模式进行,考试标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战术,过于严格,难度较高,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限制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无法感受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其乐无穷的身心体验,造成不愿上体育课而喜欢自由参加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的现象。因此,教学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感、色彩和操作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按照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用最合理的方法传递知识、训练能力、发展人格、改革考试制度,提倡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视学生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摸索创新出一种适合于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时代对社会建设人才需要的体育教育模式。
5.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如果只强调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和促进身心发展而忽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研能力的提高是不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的。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的改革最终要由教师承担。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应具备完整的人格魅力,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知识结构,强烈的进取心、创新精神和能力,思想解放,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创新,有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适应教学方式变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工程的基础,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同时学校要优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技能的培训以及知识更新的进修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努力建成一支知识渊博、教艺娴熟、人品高尚的教师队伍。
(二)创新是高校体育拓展的源泉(www.xing528.com)
1.创新高水平运动队发展模式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组织、训练、竞赛应逐渐向专项体育俱乐部的方向发展,聘请优秀的专职教练员任教,采用先进科学、系统有效的训练方法进行科学训练,不断改进、提高、创新训练方法和手段,促进运动技、战术和竞赛水平的提高,以取得优异成绩,推动高校竞技体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并逐步与世界接轨,改变目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徒有其名但竞赛水平低的现状。
2.拓宽课外活动内容
目前,高校现有的教材、设施、场地、师资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新颖、刺激、有挑战的新型运动项目的需求,体育旅游、休闲、体育及新兴体育项目正日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参与和向往,这反映了时代对高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要求,高校体育应拓宽课外活动内容,加快改革步伐。
3.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学生群体中形成的具有体育文化特色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表现形式,通过高校体育改革,创新、提高校园文化的教育、娱乐、激励、同化等方面的功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锻炼、心情愉悦的环境,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使大学生参与、享受、欣赏体育,提高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
4.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教育环境是培育青少年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这是被实践证明的客观事实。优美、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学习与成才的重要的外部条件。高校应加大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条件,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社团等的积极作用,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利用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各种传播手段渲染体育教育环境,使更多学生能积极参与、亲身感受各种体育活动,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三)创新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性思维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其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高其学习热情。
第二,总结创新知识经验。知识的学习积累和不断总结发展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保持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第三,注意营造创新环境。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育和发展与周边的内外环境有直接关系。有目的地营造良好的内外教学环境,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引发、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有良好的刺激作用。
总之,高校体育改革要有新观念、新思路、新模式,实现培养有现代知识和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强健、身心健康、有团队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目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教育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只有进行教育改革思路创新、课堂结构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能不断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