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应试教育束缚,加之对终身体育认识的偏差,体育教学实践课程内容单一、老化,主要强调向学生传授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教学内容,即使开设选修课,受教师及场地器材的局限,还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体育理论课时数少,内容陈旧、乏味,对学生缺少吸引力;体育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基本上采用竞技评价方法,混淆了教学成绩考核与运动竞赛成绩测试的不同概念,出现了好的学生不认真学也能及格,而差的学生再努力练也过不了关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机械地进行着教与学的任务,忽视了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意上体育课;多数高校体育课程在大学三年级就结束了,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对终身体育锻炼思想的建立;尤其是目前高校扩招,教师队伍增加缓慢,体育教师课时量繁重,能力不能充分发挥,更谈不上对体育教师业务素质的培训和提高;一些学生缺乏相应的生理、心理常识,一旦出现心理障碍,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这些都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障碍。
我国体育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步入改革的轨道。十多年来高校体育改革比较活跃,改革已从具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表浅的方面,逐渐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但仍未能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践效果也有待通过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去验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经过十几年近千学时的体育学习,然而到头来看不到像其他学科那样的成果,步入社会后大部分的学生仍是体育盲的低效果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体育教育本是陶冶情操,有益身心,丰富生活的活动,仍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视为负担的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模式不平衡
在我国,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还是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上采用同一种运动教学模式,都实施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忽视了不同教学对象对体育运动需要的不同取向。换言之,就是用培养运动员的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去训练普通大学生,过分地强调技术动作的规范,强调技术基础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用专业运动员成才的质量标准对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按照专业运动员的教学内容体系教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掌握。显然这种模式运用于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普通高校体育的教学中,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不可能在未来生活中,把体育作为丰富生活和身体锻炼的手段,也不可能养成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学生的学习只能是为了动作的规范而学,为了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学,可见普通学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套搬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偏离教学的基本目标,进而使高校体育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另外,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系,也都以传授各项技、战术为主,忽视了研究“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一脉相承的竞技运动教学观念,年复一年地使毕业从教的体育教师,无论在业务领域和思想方法论方面,都受缚于此,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教材不完善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体育一直沿用竞技运动教材体系,由于该教材体系组织采取了最大限度分解的方法,形成技、战术分类体系,在技术上强调规范化,在规范的基础上发展应用能力,在技术传授策略上,坚持竞技运动标准,实行技术分解教学,学习的价值观和教学的质量观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其教学训练内容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过程才能完成。尽管水平可能不太高,却能在运动中领略情趣、陶冶情操、丰富生活、锻炼身体。无疑,没有按照教育标准改造的竞技运动教材体系与内容和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及培养对象不相适应,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及实效性,达不到高校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致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掌握技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另外高校体育教材体系中,轻视理论知识的教学相当严重,学生对身体锻炼的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养生理论、体质健康侧量与评价等理论知识了解不多,缺乏丰富的体育科学知识来指导、调整自己的体育行为和运动方式,影响了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范围过于局限
长期以来把体育教学和体育课等同起来,这就把教学的范围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把同属于教学本质的一切活动类课程性质的教学活动排斥在外,仅把体育教学视为一周2学时的体育课。无疑,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目的和任务是无法实现的,也违背了体育教育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人们需要的指向具有多层次的系统结构,人们的需要也是递进的,这是人们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活动规律。如果我们不突破单一课程结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那么,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需要,其结果使高校体育没有实现按大学生价值心理去教授体育知识,学生自己也不可能去摸索、体验运动与锻炼的作用和乐趣。(www.xing528.com)
(四)教学方法不科学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没有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作用,使教学方法仍陷入“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正错误、五巩固提高”的单一模式,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束缚了体育教学方法自身的进步与发展,使本是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体育活动,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视为负担。同样,在课的组织形式与结构上,仅依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来划分体育课的几个部分,并作为任何一堂体育课都必须遵循的规律,违背了“同一律”的逻辑原则,从形式上限制其多样化的发展,阻碍了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五)体育设备陈旧
从小学开始,学生就在接触体育,简而言之,体育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类,根据一定的生产或生活的现实需要,按照人的身体发展规律,让身体充分锻炼,增强自身体质,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运动。很多人认为体育课没什么好上的,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喜欢的体育设备,如网球,因为设备本身就比较贵,所以需要相应的场地。现今很多高校虽开设了网球课程,但没有相应的体育设备和体育场地。很多学校的体育设备用了很久,很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换代,甚至很多体育设备压根就是坏的,不能用。
(六)体育课程枯燥乏味
体育运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但是很多学生反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对自己的选择也十分慎重。而今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体育课程大多枯燥无味,学生不是很喜欢上体育课,本来大学阶段的体育课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设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加以选择,健美操、羽毛球、足球等是常见的体育选修科目,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课程形同虚设,虽然大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但都觉得体育课枯燥乏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