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础与展望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础与展望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继承和改革中求发展,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概况,可以为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这种“三维体育观”的形成,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也要与此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又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拓宽了它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基础与展望

体育教学(体育课)作为高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程。由于时代的变迁,为适应社会变革而不断更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始终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了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在继承和改革中求发展,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概况,可以为我们展望未来的基础。

(一)传授“三基”为主阶段(1949—196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全盘苏化”的影响,根据苏联专家凯里舍夫《教育理论》提出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一直沿袭50年代苏联的教育体系,把“三基目标”作为法定的指导思想。于是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动等规范约束学生,使学生没有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条件与机会。这种“传习式”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在组织教学规范化、传授知识技能系统化方面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却又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体育效能的发挥。与此同时,作为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院、系,也都以传授专项理论和各项技、战术为主,形成了在技能教学中重“教”,却忽视研究“学”的理论体系。结果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无论在业务领域或思想方法论方面,都不自觉地受缚于此,严重阻碍了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传播与推广。

(二)唯“生物体育观”阶段(1966—1976年)

因受“知识无用论”的影响,人们最终选择了“生物体育观”这个比较保守的立足点,这使高校体育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度以单纯的体质训练为中心,甚至有时干脆以劳动、军训代替体育教学。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干扰下,高等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逐年下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导致高校体育仍处于“启蒙”教学阶段。正是由于教育主体一直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使教育思想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因而就使体育这一人类自身掌握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简单、僵化、枯燥的固定程式

(三)侧重“增强体力”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由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开始提出从增强体质出发,并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观点,在强调“三基”的同时,明显地把“增强体质”放在了主导地位上。把田径作为教材内容的重点,仍保留了部分技术技能类项目,这表明对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讨论“体育课是以发展身体为主还是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的颇有争论性的问题,至此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即以体现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的体育教学,应在遵循身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视技术的掌握,而不一定非要呆板地按照技术教学常规组织教学。这在促使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上,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身心“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至今)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使现代科学及各种文化艺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对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上。因为随着体育进入人们现代生活的社会趋势日渐明朗,低级的“生存需要”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使得各种体育现象几乎都无一例外地由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这种“三维体育观”的形成,必然要求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也要与此相适应。因此,在这个阶段,围绕着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养成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而展开的体育教学改革,气氛空前活跃。政府行政部门放宽了限制,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侧重课程体系、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实验成果,使这一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与改革,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1)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又从唯“生物体育观”逐渐向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构成的“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拓宽了它在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www.xing528.com)

(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开始朝着“多目标”“多功能”的方向转移,既要追求近期效益,更要着眼于长远目标。由于这种思想体系的确立,考虑改革和发展的双重需要,高校体育教学应侧重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掌握技能与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3)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已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几年来围绕着课程设置、课程类型、课程内容、教学定位、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和教材体系等内容进行的改革,已在课内外一体化、加强体育理论课、实行体育俱乐部制等方面提出不少有创新价值的意见,有待我们进一步通过实践去检验。

(4)根据现实提供的条件,针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格外活跃,从改革的思路看,大都能体现“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表明“以教师中心”的传统观念正在逐步转变。

(5)科学制订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从身、心两方面效果考虑,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综上所述,经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状况的大致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的认识。

第一,从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建国初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近十年的发展步伐最大,但几经曲折与反复,虽在艰难中不断前进,却仍未能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改革也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至今,改革已从具体方法、组织形式等较表浅的方面,逐步向指导思想、观念转变等深层次方向发展,从局部零星改革向整体改革的方向发展,但改革能否付诸实践,尚不能脱离现实所能提供的条件,而在继承和发展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则是我们应牢牢记住的。

第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突破传统模式方面所做的努力,已通过许多具有丰富内涵结构的研究模式表现出来,但目前这种改革实践滞后的现象却比较普通,其实际效果也有待通过制订反映多目标、多功能的评价标准去验证,否则就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第四,近十年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虽然比较活跃,改革思路也逐渐趋于共识。但改革的主体思想尚不清晰。突破口究竟应选择在哪里?仍必须花大力气继续努力探讨。根据目前全国高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是否采取多种模式,或按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两步走的办法,也都是我们今后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