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1.教师观的转变
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要成为学习者、指导者、研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职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由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到教师适应学生的学的观念转变。教师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应怎样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
2.学生观的转变
在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今天,要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要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这就需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需求、有情感、有理想、需要受到尊重的人。要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其情景体验、思维水平、意志品质等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的成长,又不能揠苗助长,要创造学生发挥潜能的条件,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个性、特长就能得到发挥。要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为此,要先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将其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以建构主义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学观的转变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学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是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要素,只强调某一方面,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发挥出这四要素的整体功能,使教学协调发展。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态度和世界观。
(二)使教与学得到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300多年前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研究者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做到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教与学和谐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
人们普遍认识到教师的教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赖于教师的教法,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就很难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难得到发挥。为此在教学研究中应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切入点,以学习方法为基础研究教师的教法,即做到依学而教、以教促学,为学生更科学地学习而教。魏书生认为,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来确定自己如何教,像医师必须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确定医疗方案一样。一个好医生哪能对病人说:“我只会治这种病,你怎么能生那种病呢?”这足以说明教与学的关系。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是在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时才能体现。在学习中,学生必须有旺盛的学习欲望、饱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顽强的学习毅力。而这些品质的获得一定是来自于学习的过程,取得进步、体验到成功、得到乐趣等,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呢?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指导,用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进入通过学习指导—取得进步—受到鼓励—提高积极性的良性循环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由于信息化社会到来,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学科基础知识在将来工作时绝大部分都已过时,学生不得不继续进行学习。为此教学不再以知识为中心,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态度,掌握学习的方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我国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的道理。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联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联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这正如我国《学记》所说:“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句话虽然让某些教师反感,但它却提醒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前提来研究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着认知的规律,但由于学生心理学知识缺乏或不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找不到或不明确自己的学习规律,教师的指导不仅要使学生明确,而且要掌握规律。学生只有掌握了规律,会运用规律,才能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