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理原则
1.同理心的概念在师生沟通中,教师应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同理心是指沟通方暂时放弃自身的主观参照标准,尝试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一方能够从对方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教师对学生产生同理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能够有效沟通的前提。
同理心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对方设身处地的理解。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同理心是指:其一,教师能够暂时放弃自身的立场和观点,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看待事物,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其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代表教师和学生之间达成完全的一致,而是两者之间产生了亲密情感,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像朋友一样沟通交流,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其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切忌以一种优越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学生所希望的是平等的对话,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自卑、失去信心。
2.教师能够同理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沟通立场和能力的体现
在沟通的过程中,如果沟通的一方能够从另一方的言行中体会到其感受、情感和态度等,这是一个人具有沟通能力的一种表现。在人与人的交往沟通中,一个人越是有能力感受他人的内心世界,就越能了解对方,两者就越有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沟通双方如果想要达到深度的同理,就需要在沟通时放下自己的参照标准,把自己放在对方所处的环境中来体验对方的感受,经历对方所面临的压力,并尝试设想自己在这种处境中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教师如果想和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沟通,首先需要了解学生,按照学生的思想观点去看待事物,这样才能体会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情,学生才有与教师交流的欲望,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才能进行下去。
3.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
第一,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学生与教师交流时,就会觉得教师并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老师不是真的关心自己,会对教师产生失望的情感,也就很难对教师畅所欲言。
第二,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同理心,那么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时总会以自己的情感、认识和态度来主观地判断学生的想法。这种主观的交流会让学生受到伤害,从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学生也最厌恶自以为是的老师,对这样的老师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更无法沟通。
第三,教师不能对学生产生同理心,也就不会给学生提出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建议和意见。能够从教师那里获得自己学习成长的建议是学生所期望的,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产生同理心,就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学生想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获得帮助的愿望就无法实现,同样会导致学生失去与教师沟通的欲求。
4.如何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
既然同理心对师生之间的沟通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对学生的同理心。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第一,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教师要有一种对学生的思想认同、接纳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不能先入为主。教师如果想和学生进行有成效的沟通交流,必须首先认同学生的观点与想法,这样学生才会接纳教师,也才有可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www.xing528.com)
第二,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背景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站在一个成人的、一个指导者的立场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学生的困惑与问题,才能够建立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第三,作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展现教师是能够理解学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通过语言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在与学生相处的每一刻,教师都在与学生进行着某种沟通。比如教师的服饰,教师说话的语气、声调等,学生会通过观察来推断教师的内心,并且判断教师是否愿意与自己沟通。因此教师的一颦一笑都是在向学生传递信息,都在与学生进行沟通。
第四,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接纳一些新思想、新事物。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具有非常强的接纳新事物的能力。教师虽然在经验、阅历方面比学生丰富,但是仅依靠这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是不够的,教师还需不断地了解新的社会变化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教师应掌握和了解学生们在网络上所关注的问题。
第五,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为了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教师不仅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还需要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语言、语气等多方面的观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与学生的沟通才能有的放矢。
(二)以诚相待原则
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种沟通能够让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达到这种沟通的效果,要求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以诚相待。
第一,教师要学会爱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去帮助学生。这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的,并在沟通时善于表达出自己的真诚,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没有任何偏好的。因此教师要学会热爱每一个学生,因为这种关爱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真诚和无私,也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
第二,教师要学会如何向学生表达真诚。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辛辛苦苦劝诫学生,学生不但不接受,反而很反感。因此教师还需要学会用一定的技巧来表现真诚。其一,教师热爱学生是师德之本,它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但是教师也是平凡的人,难免在工作中会表现出自己对某些学生的偏爱。这就需要教师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让自己对学生的爱成为自身的一种品质。其二,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勇于承认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其三,有保留地与学生真诚交流。朋友之间尚且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真诚沟通,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毫无保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要有所保留,只把对学生有帮助的想法和观点说出来。有距离、有保留的沟通才能是一种长久的沟通。
(三)相互尊重原则
师生的相互尊重,是师生之间的顺畅沟通的基础,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在教师外在的行为和语言上,更重要的是源自教师内心对学生的真实看法。第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在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认为:“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学生无论年龄大小、知识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独特的人格和自己的生活……一个人可能什么都没有,但它会拥有完全的自尊。自尊又是敏感、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尊心比作荷叶上的露珠,需要精心的呵护。”第二,学生的自尊心是极其脆弱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对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用词或是瞬间的表情和语气都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还要体现在一些积极的方面。教师要提供条件并创造一定的环境让学生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与主体性,让学生在发展中体验尊重。第四,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并不等于教师完全接纳学生的观念,教师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给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空间。第五,教师尊重学生还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上。教师信任学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并有利于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上述各方面都是师生在课堂沟通中所应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遵循这些原则,也为教学中的沟通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是仅仅遵循这些原则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注重一些非常具体的沟通操作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