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沟通问题解决方案

师生沟通问题解决方案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师生沟通程式化师生沟通程式化可以说是师生沟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学生必须按程序沟通,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对沟通程序扰乱。因此我们一提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很多教师也包括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一旦不同于教师设计的师生沟通,教师就会觉得教学失去了有效控制。

师生沟通问题解决方案

(一)师生沟通程式化

师生沟通程式化可以说是师生沟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无论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外在方面来说,还是从教师的内心来讲,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都凸显着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观点中,一直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事者,掌控着整个课堂教学的发展和进程。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程序,学生必须按程序沟通,教师不能容忍学生对沟通程序扰乱。因此我们一提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很多教师也包括学生,马上想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境: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主要以教师与全班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的沟通为主。

案例

上课了。由于是新教师,学生颇感新鲜,课堂上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安静。教师向学生宣布学习的内容为“动物怎样吃食物”。第一个内容为分析哺乳动物怎样吃东西。教师提问:“什么是哺乳动物呢?”学生迫不及待地答:“胎生,吃母乳长大。”(一个十分恰当的回答)教师满意地笑,正欲问“那么它们长大了吃什么”?不料学生小手依然林立。教师不明白:“我还没提问,你们干吗举手?”“老师,我们有问题!”教师微皱眉,只得让一名学生来提问。“请问人是哺乳动物吗?”教师回答是,可举手的同学有增无减,无奈只得再叫一个。“听说鸭嘴兽也是哺乳动物,它也是吃奶长大?”教师的脸开始泛白:“这节课不讨论这个。”“可我们想知道……”学生不屈不挠地问。教师原先安排的程序全被学生的提问打乱。显然,最后老师是生气了:“人坐在座位上是不会随便乱问的,只有小动物才会这样,现在我看谁变成小动物。”课堂上一下安静了下来……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沟通所需要学生做的就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沟通程序进行。一旦不同于教师设计的师生沟通,教师就会觉得教学失去了有效控制。这是很多教师难以接受的,最后只能以一种武断专制的方式回到自己预先设计好的交流与沟通中,回到预设的沟通程序上。

在这种交流沟通中,学生成了教师教学的道具,其任务是跟随着教师的思维,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沟通中失去了自己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正确的或是教师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学生要学会的是揣摩教师的心思和想法,否则若答案不是教师心目中的答案,很有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指责。

(二)师生沟通肤浅

从师生沟通交流的深度来看,在当前的师生沟通中,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沟通对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递,而忽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尽管现在在很多的公开课上,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间有问有答,有说有笑,但实际上,在很多人看来那只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表演,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比如很多教师会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一些问答环节,以显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很多时候教师所提的问题其实是假问题,不需要学生动脑筋,就更谈不上在沟通过程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案例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美术》第一册《鼓儿响咚咚》的教学片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一开始就用投影仪展现西北大汉擂大鼓的壮观场景。)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打鼓。

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齐声)鼓声。

师:(老师拿出一面腰鼓)这是什么?

生:(齐答)腰鼓。

师:鼓能干什么用呢?

生:打、敲。

师:你们想不想听一听腰鼓发出的声音?

生:(齐答)想。(www.xing528.com)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问在有问有答,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沟通和交流,但是我们听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不折不扣的假问题,看似热闹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并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信息沟通。师生之间仅仅是在进行一次很肤浅的问答,这种问答的内容不需要思考,学生完全可以在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状态中轻松应对。

(三)师生沟通矫揉造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真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流沟通。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牵强附会地设计一些问题,期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但由于问题设计得过于矫情,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会在学生中间产生相反的效果。在师生教学沟通中,教师总是按照自己设计的程式化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自己的思维、以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价值观念等来取代学生的,忽视了学生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迎合教师的想法和说法,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失去了自己的需要和最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在上述案例中,不难发现所谓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其实均是教师设计好的,按照教师的想法所进行的,学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这种沟通给人的印象就是矫揉造作的、程序化的,是没有任何真实情感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这样的交流沟通中学到的只是一种虚伪的表达。

(四)教师喋喋不休的沟通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定位,很多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时,不经意地带有命令的、警告的或训斥的口气,而且往往是一种“婆婆妈妈”的沟通。一厢情愿地向学生讲道理、下命令:“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你的作业为什么这么马虎?这样在考试时,会吃亏的!”“老师说你,是为你好,好好想想吧!”当教师以这种口气和学生进行谈话时,往往费了很多口舌,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苦心,反而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导致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的一种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种喋喋不休的沟通方式,很明显地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全都推给了学生,学生只能处在一种被动的位置,无法听到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也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机会。在很多教师眼里,师生沟通似乎只需要教师对学生讲,学生的任务就是听。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只学会了如何说,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而这恰恰是教师必须学会的一门功课。

在人与人的交往和沟通中,我们往往非常重视语言的交流和沟通,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交流沟通方式。但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通过语言传递的信息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据研究表明,仅有7%的信息是通过语言传递的。那么,作为教师是否也应该考虑,喋喋不休的以语言为主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又能向学生传递多少信息?学生又能听进去多少?又能理解多少?这种沟通的方式是否真的有效?教师苦口婆心地说教,实际的效果又怎样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否可以用语言以外的其他方式?这些都是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

(五)师生沟通中存在误解与歪曲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两个人的对话“驴唇不对马嘴”。其实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会有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等,会造成师生之间沟通的不畅通,出现误解和歪曲。比如师生之间对知识的理解把握不同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等,都会造成师生沟通中出现对彼此的误解和歪曲。其二,由于教师在设计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时,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仅仅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沟通,从而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能理解甚至歪曲的情况。其三,有时候出现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畅,是由于学生不愿与教师沟通或故意与教师作对,从而导致故意曲解。如果师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存在误解和歪曲,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会是无效的,从而使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文化差异和学生的情绪状态等。

案例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练习2的“读读背背”内容是:“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教师设想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对学生的理解做补充和校正。学生们对第三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解却大出老师所料。老师叫起一个学生,这位学生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海很辽阔,任鱼怎么跳跃也跳不出去;天空很高,任鸟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教师未置可否,又叫起来一个学生:“学习就像大海,任你怎么学也学不完;天很高,任你怎么飞也飞不出去”。

一位学生继续发挥:“就像上学期我们学习的那篇课文里所讲的:‘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我们所知道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和理解力不足,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出现误解。学生只能从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理解,造成两者之间沟通不畅。

(六)区别对待的沟通

师生沟通中的这种区别对待并不是因材施教,而是教师内心对某些学生的歧视所引起的,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的一种表现。

应试教育占主导的状况下,师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对学生进行分门别类,有区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一方面,教师与不同学生沟通的频率不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仅仅存在于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或是教师与全体学生之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或者班干部有较多的信息沟通和分享。比如上课提问,老师经常会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而对一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很少提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提问沟通,对象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处在教师课堂教学的边缘地带,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也就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沟通。即便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主要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即“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所以这种沟通和交流范围非常狭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并没有真正形成沟通的多元化和沟通的优势互补。师生之间很难有真正的信息沟通和了解,也就难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与不同的学生进行沟通时,所采用的语言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体现在教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和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言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要求也比较高,并且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但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和严厉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与这部分学生沟通时,教师很少给这些学生思考和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此外沟通的问题也比较简单,不具有挑战性。教师的这种区别对待做法,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对自己肯定的情绪,那么他们进步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而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则更容易对自己产生否定的情绪体验,加剧学生学习的焦虑感,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教师在加强与一部分学生沟通的同时,其不公平的沟通行为影响了其他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这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和抗拒心理,拒绝与教师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