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沟通类型选择与教学有效性

教师沟通类型选择与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3-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言语沟通则是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方式,比如面部表情、手势、语气和声调的变化等。非言语沟通主要是对言语沟通起辅助作用,对言语沟通起加强或减弱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沟通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类型。

教师沟通类型选择与教学有效性

第一,从师生沟通所借助的媒介来看,可以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文字来分享信息。这种沟通的特点是方便灵活,主要用于直接沟通和交流。师生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来实现的,以口头的和书面的方式。因此,教师需要特别注意提高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非言语沟通则是除了语言文字以外的其他方式,比如面部表情、手势、语气和声调的变化等。非言语沟通主要是对言语沟通起辅助作用,对言语沟通起加强或减弱的作用。但是在有的时候,适当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反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教学中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有时会注视学生,或者走到学生座位旁边提醒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沟通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类型。但是在大多数时候,这两种沟通类型是同时并存的。

第二,从参与师生沟通的主体数量来看,可以分为个体与个体的沟通、个体与群体的沟通和群体与群体的沟通。

个体与个体的沟通在师生沟通中,主要是一个教师针对某一个学生所进行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个别辅导、个别谈话等。这种方式针对性强,对学生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教育效果。个体与群体的沟通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某一位教师与两个以上的学生所进行的沟通,大多时候会是一个小组、一个班级或是一个年级的学生。这是教师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类型,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教学沟通,效率较高。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即针对性不强。比较常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班级的学生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课过程。群体与群体的沟通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两个以上的教师与一个小组、一个班级的学生所进行的沟通。(www.xing528.com)

第三,从师生沟通的空间距离来看,可以分为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师生之间的直接沟通是指沟通双方面对面通过言语的、动作的方式来达到双方的交流与理解。这种沟通方式直接、明了,能够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沟通的内容和方式。间接沟通是指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一些中介环节进行沟通,比如书信、电话等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间接沟通,较为常见是通过作业和作业评语进行信息交流。这种方式比较含蓄,避免有些事情面对面沟通的尴尬。但是间接沟通信息传递较慢,反应时间较长,有时也会出现传递信息失真的情况。

第四,从师生沟通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浅层沟通和深层沟通。浅层沟通是指虽然师生之间也进行相应的沟通,但是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仅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这种沟通只是一种泛泛的信息交流。深层沟通则是指教师与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交流,达到双方对这一个问题的实质性的分析,从而实现求同存异。为了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沟通上,而应多和学生作深入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