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课堂教学任务的要求,教师要使课堂形成融洽的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应注意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育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组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组织技能的特有功能。在各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在传授科学知识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等思想教育最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都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些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纪律行为。
(二)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和管理。如对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学生,要多督促与指导,帮助他们从小事做起,逐步学会管理自己;对身体欠佳或有思想情绪的学生,要采取提醒、鼓励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激发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不是斥责、挖苦讽刺,而是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暗示或引导。即使对个别学生,也不在课堂上、在全班同学面前怒斥他,而是课上冷处理,留有余地,课下再解决问题。要想了解学生,就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多接触,把学生当成朋友一样多交心,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才能看到他们的真实情况,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
(三)重视集体,形成风气
集体的舆论是公正的、有威力的。良好的课堂风气一旦形成,可使学生在集体中得到熏染和教育。先进班主任刘纯朴认为他的班里有一种特别的空气,这种空气就像雨后田野上的春风,清新、温暖、沁人心脾、令人振奋。那些不守规矩的孩子一走进那个教室,就情不自禁地有所顾忌和收敛,受熏陶的时间久了,就逐渐被教育和转化过来。
集体的精神世界和个体的精神世界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从集体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从集体中得到关心和帮助,在集体的推动下不断进步。每个人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又使得集体生动活泼,显示出无限的生机。(www.xing528.com)
(四)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灵活应变、因势利导一般被称为教育的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以及能对学生所发生的意外情况快速地做出反应,及时采用恰当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机敏的应变能力,因势利导地处理问题,把不利于课堂的学生行为引导到有益学生或集体活动的方面来,恰到好处地处理个别问题。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遇事不焦不躁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品质。它是以对学生的热爱、尊重、理解及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耐心地引导他们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沉着冷静,不为一时的感情所冲动。处理问题时,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对学生所承担的责任,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从教育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出发,处理好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棘手的问题。
(六)要求合理,发扬民主
教师在一开始时总会在学生之中有一定的权威,这是建立在学生对教师职业一贯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滥用这种权威,必然会使教师的威信荡然无存,教学的组织工作也将陷入困境。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的起始阶段,就要维护好、使用好自己的威信。教师首先应当利用权威提出合理的教学要求,建立必要的制度。所谓合理,就是对学生既不过分严厉,使学生疲于应付,又不过分宽松而达不到管理的目的。提出合理要求、建立必要制度与如何达到要求措施的制定都需要学生配合。这时候要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参与进来,以便逐渐实现自我管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不管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可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师正确的引导和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大家一起讨论、想办法,提出达到要求的步骤,制订和完善规章制度,并让学生自己分配工作,负责管理,保证制度的执行。在一个学期里,教师就根据这些规定,指导学生逐步形成按规定办事的习惯和作风。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就会轻松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