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的研究中,课堂组织从其基本特征出发,可归纳为十个行为方面,即行为的作用、方法、活动、题目、认知过程、参加人、时间、陈述、教学辅助和规则确定。在实际课堂运用中,每个行为方面又有各自的构成要素。根据我国的课堂组织情况,我们提出以下两个方面,作为教师课堂组织的基本行为。
(一)管理性组织
管理性组织的是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其作用是使教学能在一种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对于课堂纪律的衡量标准,过去和现在有着不同的看法。以前认为一个班级纪律好坏的基本尺度,是看上课时是否安静。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有一点声响,连一个图钉掉在地上都能听到。而现在,人们主张课堂不能像过去那样令人压抑,教师不是独裁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是学习的场所,既要使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又要有纪律作为保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组织的时候,既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又要不断地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课堂秩序的管理
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迟到、看课外书、做其他功课、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吃零食等不专心学习的行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无情绪,讲课时东拉西扯远离主题,缺乏系统而导致学生不专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同学之间闹矛盾以及家庭矛盾等,使学生心情欠佳而不能专心学习;社会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等。有时课程的安排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刚上完体育课,就要学生来考虑数学、语文等问题,也使学生难以做到精神集中。
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然后对症下药提出要求,用课堂纪律约束他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指导。
如何处理一般课堂秩序问题,教师可用暗示的方法。如用目光暗示,或在暗示的同时配合语言提示:“个别同学刚才恐怕没听见我说的话吧。”“我的话是不是每个人都听到了呢,我有点怀疑。”在这种暗示还不能起到作用的时候,教师也常常边讲解边走向不专心的学生,停留在他的身旁或拍拍他的肩膀,以非语言行为暗示或提示,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又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时,教师不宜停下来公开批评学生。除了暗示以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向其邻近提问、排除干扰注意力的诱因、课后谈话等方法解决问题。
2.个别学生问题的管理
无论课堂规则制定得多么切合实际,教师多么苦口婆心地诱导教育,个别学生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大多数不是他们道德观念上的产物,不是不可改变的,一般是好奇或不正常心理的表现。教师应当创造一种互相信任、自然、亲切的气氛,在没有暴力、厌恶的情况下,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对个别学生,教师可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出安排,使他们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这种方法是当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课堂上出现时,只要不影响大局,不会对他周围的学生造成大的干扰,就不予理睬。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其他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活动,抵消他的干扰。如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标本、模型等,或讲述一个生动的事例,用幽默的语言活跃一下课堂气氛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种方法教师可能一时难以接受,但是应该认识到,如果教师能学会对不良行为不做出反应,就能更恰当地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对个别学生斥责、恼怒等,他们会认为教师无能为力,反而强化了他们的不正当行为。对这种行为不予理睬,排除了对他的奖赏(引起别人注意的心理满足感),使他感到灰溜溜的,没有趣味,从而削弱了不良行为。
第二,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意思是,教师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提供的一种合乎需要的替换行为,这种行为会给他带来一定的奖赏。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讨论时总爱打闹,影响讨论的正常进行。教师可指定他专门思考一个讨论要点,在小组讨论中发言或做小组记录等。如果在小组发言较好,让他对全班讲,并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此,使个别学生在不良行为和替换行为之间做出选择,从替换行为中得到心理满足。为了取得预期效果,对替换行为的奖赏必须是强有力的,足以抵消不正当行为,促使其选择替换行为。
第三,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对于一些消极的、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适当执行纪律约束是必要的。但是对个别学生执行纪律约束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为了能够矫正不良行为。如果在约束之前,帮助学生明辨事理,明白了矫正的目标,认识到对他执行纪律是合理的,就可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假如一个学生无意或不小心打破了窗子的玻璃,教师对他讲明了利害关系和爱护公共财物的重要性,让他把碎片收拾起来,并适当赔偿损失,学生就会接受纪律要求而没有怨言。在学生明白道理以后,学生会产生一种内疚感,认识到这是他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假如你只是从教室的讲台上观察学生,假如学生仅仅因被点名才走近你,假如他跟你的交谈只限于回答你的问题,那么,无论什么心理学的知识也帮下了你的忙。应当像对待同伴和直言规劝的朋友那样跟孩子打交道,同他们一道分享胜利的喜悦和失意的忧伤。”
3.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兴趣爱好相似而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因为并不是像班级、小组那样正式的编制,在此称之为非正式群体。有时候,非正式群体的行为与学校要求是不一致的,如果这样的群体中再出现几个“刺儿头”,就会非常难以管理,使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让教师大伤脑筋。对于这样的情况,任课教师应该与班主任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避免批评、指责的消极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可培养的潜能,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任务(如课外实验、课堂实验的准备工作、小调查等)让其完成,指定“刺儿头”负责,再给予一定的指导,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改正不足。
(二)诱导性组织
诱导性组织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亲切、热情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亲切热情地鼓励(www.xing528.com)
这种组织方式,不仅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于成绩较差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后两类学生一般都比较紧张。这时教师应该用亲切柔和的语调告诉他们:“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或词不达意时,教师应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及正确的回答,然后鼓励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接着给予适当的提示,使他们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不能回答问题学生,要比较委婉地进行处理。比如说:“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能回答这个问题,请坐下再考虑一下。”经过这样不断地鼓励和引导,他们一定会积极加入教学过程中。当他们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时,教师应该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表扬,鼓励他们继续进步。在教师亲切热情的诱导下,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2.设疑点、善激发
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习的欲望,是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思考问题的一种好办法。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而学生的理解又比较肤浅时,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当学生要求解决矛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紧接着是使学生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求得矛盾的解决。正如《学记》中所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习,是引导不是生拉硬拽,是激发不是压抑,是诱导不是代替。也就是说,教师除了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之外,还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种子中含有水分实验的结论,是以小麦种子加热后的试管壁上出现水珠而证明的。如何使学生从个别(小麦种子)的实验结果总结出普遍的结论时,有的教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教师:在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试管壁上出现了水珠。
教师:水是从哪儿来的?
学生:是小麦种子受热后散发出来的。
教师: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种子里含有水分。
教师:我们是以什么材料进行实验的?
学生:小麦。
教师:用小麦种子做实验得到的结果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
教师:对啦。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小麦种子里含有水分。其他种子里是否含有水分,还要通过实验来证明。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证明了种子里都含有水分,才得出了“水分是组成种子的一种成分”的结论。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也没有代替学生的思考,把结论灌注给学生,而是积极启发诱导,使学生沿着一定的思维路线,科学正确地得出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