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
在生物、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的内容必须通过演示活的动植物及其器官,才能使学生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演示实物、标本和模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体感知教学对象的有关形态和结构的特征,以便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例如,讲授草履虫和水螅的运动时,教师如不让学生观察其生活状态,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如果学生认真观察草履虫和水螅,则获得的知识就会牢固和正确。
活的动植物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它们能真实地代表它的同类,反映它们的生态、习性。教师把学生接触活的生物的机会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感性经验的形成。例如,教师在讲水螅时,让学生首先观察玻璃培养缸中的水螅是怎样运动和捕捉水蚤的。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印象。
生物、地理标本也是一种直观的演示,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且便于观察,例如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如海星、海胆、海龙、海马等)、体内寄生的生物(如蛔虫、绦虫等)以及分布在远方的动植物体等。另外,需要在自然界长期观察的对象,如蚕和蝌蚪的发育,用标本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既缩短了时间,又为观察提供了方便。
模型与实物、标本不同,它不是实际事物的本身,而是根据教学需要,以实物作为原型,经过加工而模拟制成的仿制品,它可以是原型的扩大,也可以是原型的缩小。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对象的立体外形,而且能向学生揭示物体的内部结构。特别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表现物体,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内容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地理的沙盘模型、化学的分子结构模型、物理的发动机模型、生物的根尖模型等。
学生对这些直观材料往往很感兴趣。为了使学生的观察更有效,教师需要正确地掌握演示的技能,同时也要用简洁的语言适时地去组织、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观察的内容。
实物标本和模型的演示应注意以下问题。
l.材料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恰当结合
教师把实物、标本、模型演示给学生之后,不作讲解,只让学生自己看的做法是不正确的。相反,在学生观察时,教师滔滔不绝地把情况讲解得详尽,不给学生留下观察的余地,也是不正确的。总之,在学生想看时,教师不去指导他看什么、怎么看,学生有了观察目标需要仔细观察时,不停地讲解打乱他的思考,都会降低演示的效果。恰当的做法是,讲解语言与材料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讲解语言与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这是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的一种教学艺术。
2.实物的演示与其他直观手段恰当结合
活的生物、实物和标本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有时在结构上界线不清,影响学生清晰而准确地感知。例如,物理学中常用的汽油机、柴油机、电动机、发电机等,看不到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生物学的膝跳反射,看不到内部肌肉的收缩,更看不到反射弧的形成。为了深化学生的直观感觉,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凡是外部结构界线不清、内部结构和运动过程难于观察的,都应当与挂图、黑板画、幻灯、投影等直观手段相配合,引导学生的观察向深入发展。
3.重复观察要起到验证、巩固、加深的作用
在对新学习内容的教学结束后,也可以再演示实物。这时学生的观察是在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之后进行的,具有验证、巩固、检查、加深已获得的知识的作用。因此,这时教师的演示就不同于以上的方法。在学生进行再观察时,教师的讲解绝不是从头至尾再讲一遍,因为单调的重复性强化很少有实际作用。重复时要使学生有新鲜感,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讲解鱼的形态结构以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活的鲫鱼,就不能重复讲解鱼是怎样利用鳃进行呼吸的。这一问题刚刚学过,学生不观察也能回答。有的教师出讨论题目,让学生观察鱼的口和鳃孔是不是同时开闭的,为什么?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其实,结论还是鱼用鳃呼吸的原理。先张口后开启鳃盖的作用是造成水流通过鳃进行气体交换,这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这样处理,会加深和巩固鳃呼吸的概念。
4.模型的演示要作必要的说明
模型的演示一般可按标本的演示法进行。但是它们的大小比例以及表示颜色等与实物有时是不同的,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例如,草履虫模型、水螅模型、分子结构模型等,都比实物大出许多倍;分子结构中,碳原子被涂成黑色、氢原子被涂成白色、氧原子被涂成红色;动物的动脉血管画成红色,静脉血管画成蓝色等。这些都是为了便于观察或相互区别而人为规定的表示色,不是原色。如果这些问题不向学生交代清楚,就会使学生产生疑惑或造成误解。
(二)挂图的演示
挂图是教学中最早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但制作方法简单,而且形式灵活多样,使用时不受地点条件的限制,所以又是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多数教师都在使用,但要想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必须注意正确的演示方法。
1.演示的及时性
挂图不能在上课之前就演示给学生。如果这样做,学生就会在课开始时不注意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去注意新挂图,分散了注意力;等到学习新知识需要注意挂图时,他们反而不注意了,会降低学习效果。所以,上课前要把挂图背面朝外挂在挂图架上或黑板的下沿上,需要时翻过来挂在明显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使用完毕后再把它翻过去,并放回原处。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致被新挂图所分散,观察时会产生一种新鲜感。
在演示挂图前,应当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要急于看到的情绪,帮助他们做好观察挂图的心理准备。例如,在讲茎的形态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说:“在自然界里,茎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几种类型呢?有些同学过去可能注意观察了。但是,你的想法是否有道理,下面与这张挂图上所画的植物茎的几种类型比较一下就清楚了。在观察时你们要注意,在相同的类型中它们有什么区别,不同的类型中又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期待的心理,想找出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挂图演示出来稍作停顿,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并对有关问题,如图与实物的比例关系;如果是切面,是纵面还是横切;对图上颜色所表示的意义等,加以说明。
2.画略图或使用辅助图配合主图
挂图无论是怎样大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图形比较复杂的时候,在任何大挂图中都难免有个别细小的部分不易被学生看清楚。例如,在动植物组织纵切或横切的挂图中,某些细胞的形态不会被学生看清楚。如果在挂图上没有局部放大内容时,教师应当在讲解中临时在黑板上画一些略图,或者使用辅助挂图,把局部放大,配合主图帮助学生看清一些重要而细小的部分。
3.挂图、语言、文字有机结合
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为了辅助讲解,一方面要演示挂图,另一方面还要书写必要的板书,使语言、图像、文字密切结合,发挥多种符号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要使这三者配合得既恰当又自然,对于教师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教师往往刻板地遵守主板书在黑板中间、副板书在黑板左边、挂图挂在黑板右方的要求,表现出某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例如,在讲解根尖构造的时候,先在黑板中间写出“根尖的构造”板书课题,然后在黑板的右方演示根尖构造的挂图,讲解一部分后到中间进行板书,需要写提示的概念或说明的问题时跑到黑板的左边,再回到黑板的右边进行讲解……如此反反复复,走来走去,在忙碌中讲解、演示和书写文字,教师很累,学生的注意力也不能高度集中,思维时断时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怎样才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呢?有经验的教师常常采用缩短挂图与板书间距离的方法,在图的旁边对应图中各部分的位置写板书。或者讲解、演示、板书有主有从,演示挂图时不板书,总结时再进行板书,使板书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语言和挂图有机结合的作用。
(三)幻灯、投影的演示
1.幻灯、投影演示应注意的问题
室内局部遮光:现代的幻灯机、投影器虽然亮度较高,但在演示时仍需有一定的遮光条件。教室内长时间遮光会影响学生的视力,时亮时暗不但教师操作不方便,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因此,一般采用局部遮光的办法,即用黑红窗帘把靠近银幕的窗户遮挡起来。这样,既不影响学生看书或做笔记,又不太影响放映效果。
演示时间不宜过长:幻灯、投影的演示虽然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但长时间演示也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因此,演示的次数不能过于频繁,每次演示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要保证画面的质量:幻灯、投影放映出来的画面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画面清晰、色彩鲜明协调能引人入胜;反之,画面模糊、色调黯淡容易使人厌烦。因此,放映前对幻灯片、投影片要精心设计,仔细挑选。放映时投影机镜头的焦点要调节准确,画面大小适当。在用实物和显微切片进行投影演示时,为了增强画面的明朗感,实物下面应该加上色调和谐透明的衬纸,切片应选用染色的。这样能把灰暗或过亮的色调变成使人愉悦的色调,有益于学生的视觉和心理卫生。
2.演示的方法(www.xing528.com)
单片的演示:单张幻灯片和投影片的演示与挂图的演示基本相似。但是,投影片的种类很多,表现手法多样,演示的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课前要设计好每一个细节。比如,遮盖片的演示,为了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演示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应事先全部或局部遮盖起来,演示时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揭开展示教学内容。复合片主要是对复杂事物的分解或综合,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一般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来演示。活动片主要是展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应先演示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再分步分阶段演示,最后再演示全过程。总之,投影、幻灯的演示应做到步骤有序、方法恰当、操作无误,以保证教学效果。
成套幻灯片的演示:有时为了说明一种方法、一个过程或某种情况等,选用十几张甚至几十张幻灯片连续放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事先编好解说词,在放映时进行讲解,也可用录音机或声画同步器录制下来,使演示达到声画同步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在演示幻灯、投影前,教师也应像演示挂图那样,对幻灯片的内容作简短的说明,使学生明确观看的目的。要告诉学生观看的重点,提出观看的要求,留下思考的问题。但不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看,才能取得好效果。放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尤其是放映实地拍摄的景物及大的场面时,影片上的内容很多,其中有的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有的则是次要的。如何使学生深入了解主要内容,略过次要内容,及时抓住观看的重点,就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引导可以用解释说明、提问和教鞭指示等多种形式,但要注意语言简练、画龙点睛,不分散学生的注意,不打乱学生的思维。
放映后及时总结或讨论,即把幻灯片的演示、学生的思维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巩固所得到的感性知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
(四)电视的演示
应用电视配合课堂教学,是国际上普遍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运用好电视来配合教学,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技能。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作好课前准备
进行电视演示教学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择影片,了解影片的详细内容;计划课堂进度,把影片内容和课堂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准备放映前必要的说明、对影片内容的提示、在观看中应思考的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等。
精心选择影片。电视片的种类很多,目前教学上使用较多的是科普片、科教片和教学片。要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选择那些密切结合教学、能为教学提供感性材料、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影片。所以,在选择影片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使用这部影片能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影片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联系是否密切?影片中哪些内容需要学生特别注意、教师指导时应该强调的?哪些内容是加深加宽学生知识面的?哪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影片中缺少哪些材料,需要教师补充说明?影片的时间长度是否合适,是全部放映还是放映一部分?
编写教案。影片确定以后,就要研究怎样将影片与文字教材配合使用。有的教学影片在发行时配有文字材料,说明它的教学目的、内容要点、使用方法,教师可作为备课参考。教师在教案中要写明影片的内容、放映时间、教学过程等。
下面两项工作是教案中必不可少的。一是准备必要的讲解。电视教材一般都是单一的题材,不是完整的系统知识,教师要将影片内容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就要作必要的讲解。有的影片能为讲解理论提供感性材料,教师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有的则是把抽象内容具体化,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二是准备必要的提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影片不同于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要求学生从中学到知识,产生情感或态度。因此,教师除了提出一般的要求外,还必须对观看的目的、内容、重点及在观看中应思考的问题做出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达到预期效果。
2.利用电视的教学方法
第一,辅助课堂教学。
在用电视辅助课堂教学的时候,放映可在概念、原理的讲解之后,为对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提供感性材料。其程序是,教师讲解概念或原理;放映影片提供感性材料;结合概念、原理对影片内容作系统分析,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继续新的教学内容。
放映也可在讲解之前,根据影片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论。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好,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及教师的认识而定。
在用影片辅助教学时,是用影片原来的解说还是教师伴讲,要根据影片的性质和教学要求而定。如果选用的是教学片,是专为某一章节的教学而拍摄的,配合教学针对性强,就可使用原有解说。如果选用科普、科教片,主要介绍一般性科学知识,其解说不见得符合教学要求。这时教师就要关闭原来的声音,用教师的伴讲来代替。伴讲是一项很难做得恰到好处的工作,它不仅要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说明,而且还不能妨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不仅语言要简明,而且还要提示学生注意重要内容和必须思考的问题。总之,口头伴讲是一些简明的评注和及时的提示,不是冗长的讲解,学生能看清楚的地方就不必再讲。
第二,电视教学课。
这是主要用于复习巩固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方法比较简单。教师只要根据需要选好影片,放映前简要说明影片与课程的关系和应注意的问题,即可放映。这种课的组织,可以是一个班的学生,也可以是几个班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上课。放映后,教师要有结束语,并布置课后作业。
在电视课的教学过程中,对特别重要的问题能否停机让教师讲解,要视放映机的功能而定。有暂停功能的放映机可以暂停,教师针对画面进行讲解;有重放功能的,对重点内容还可以返回去再看一次。电视录像机功能比较齐全,使用也很方便,以上问题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其缺点是屏幕小,清晰度不如电影高。
(五)实验的演示
在理科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有时也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课堂教学演示,从目的来看,可分为获取新知识的演示实验和验证、巩固知识的演示实验两种;内容范围来看,可以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也可只演示实验的开始或实验的结果,即演示实验的片断。
1.获取新知识的实验演示
这种实验演示以学生获取新知识为目的,教师演示的方法即通常所说的边讲解边演示。从逻辑上看,这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在演示时,教师要先详细说明实验的各种条件,当学生看到一个现象或全部现象之后,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所见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2.巩固知识的实验演示
这种实验演示以验证和巩固知识为目的,即通常所说的先讲解后演示的方法。从逻辑上看,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教学过程。在上课时,教师先讲述或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辅助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以后,再进行实验演示,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在进行以验证和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实验演示时,学生是在已有理论知识指导下观察,他们能预见到实验的结果。因此,教师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在演示前,教师向学生说明要做什么实验。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理论预测将产生什么结果,再开始实验。或者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说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例如,在植物学叶的光合作用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先讲(一般是先进行实验演示)绿色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在叶绿体里形成淀粉和氧气的知识。然后把经过处理的天竺葵的叶子取下来,用酒精脱去叶绿素,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叶片上滴上一些碘酒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待实验结果出现后,再让学生考虑这是为什么,并得出正确结论。
另一种方法是在实验演示之前,向学生说明要做什么实验,打算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讨论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怎样做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讨论中,学生就会充分地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精心地对实验进行设计。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方案修改完善后进行试验。这样进行探索式学习,学生不但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能展开积极的思维,有利于巩固和运用所学过的知识。
3.实验片段的演示
在演示实验的教学中,有些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课堂上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看到实验的全部过程,只能演示实验的一部分(实验的开始或结果)。例如,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实验、细胞吸水、动物新陈代谢、条件反射的形成实验等,课堂上都不能看到实验的全过程,只能演示实验的开头或结果。实验片断的演示大体有以下两种方法。
演示实验的结果。例如,在讲授“叶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或学生)在几天前把实验材料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使它不能制造有机物。在上课的前一天,选择几片较大的叶片用锡箔或黑纸遮上叶片的一部分,然后移到阳光下。上课时,教师用酒精加热溶去这些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加碘酒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以得出植物的叶在阳光照射下制造有机物的结论。这种演示实验的特点是,必须在演示时先介绍前一段的实验情况,介绍时最好利用挂图、黑板画、幻灯、录像等帮助说明。如果有学生参加了前一段的实验,就应让这些学生做实验报告,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演示实验的开始。教师在讲解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以后,为了验证这一知识的正确性或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可进行实验演示。但是,有的实验结果在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演示实验的开始,实验的结果让学生课后去观察。例如,教师在讲完植物的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以后,可立即演示人工授粉和去雄的实验,至于授粉的花朵和去雄的花朵能否形成果实,则需学生以后观察。这种演示实验的特点是,必须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观察,经常检查学生的观察情况。因此,必须拟定详细的观察提纲,让学生作为任务来完成。提纲应该详细,但要避免结论性说明,以防个别学生不进行观察而估计出结论。看不到实验变化的过程,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