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包括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板书及现代教学手段应用,学生讨论、观察、实验、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标志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水平。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的语言技能,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的语言要求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使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激起他们思维的浪花,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的语言。
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无论是用富有激情的诗歌,还是叙述事实、情节过程,或介绍地点、环境特征等,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都应是十分鲜明的。语言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第二,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无论对事物的演示说明,对操作过程的指导,还是对实例的解释说明,教师都应选择最恰当的语句,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教学内容,点明直观作用。运用这样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探求新的知识。
第三,审题、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提出问题、进行讲解,才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推想,才能温故知新引起联想,使学生正确掌握新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四,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这样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新奇,容易引起联想,活跃它们的思维,调动起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都应具有目标意识、效率意识和吸引意识。教师的语言既要确切恰当,有画龙点睛之妙,又应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实事求是之意,更应生动活泼、灵活风趣、给人以幽默之感。
(二)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
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讲解有直接的关系。讲解的优劣又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技能,因而讲解的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但也有人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只要能把知识传递出去,学生能清楚及万事大吉了,还谈什么语言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学的失败,并不都是教师知识贫乏或资历短造成的,大多是讲解缺乏应有的语言技能。那么,究竟怎样选择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的语言呢?正确的方法是,从教材本身的逻辑安排来看,可采用归纳法、演绎法;从学生如何掌握知识来看,可采用指导法、自学法等。总的来说,此阶段的教学语言应主要体现在逻辑性、透辟性和启发性上。
1.逻辑性
主要指准确地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的特点。但作为口头语言,必须简短明快,语气的舒缓或急促,语调的轻重缓急,都应服从于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依靠语言的逻辑力量。
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按照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逻辑推理。有些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有些教师的讲授又失之肤浅,叫人难以忍受。要做到讲解深浅适度,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思维的顺序都与学生的水平相适应。讲解的内容要从具体到抽象再回到具体,这样可以使一些问题不致悬在半空中。教师还要注意教材前后内容的逻辑性,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以便于其理解。(www.xing528.com)
2.透辟性
主要指阐发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能够居高临下,对全课以至整个章节的教材都要有准确的分析,分清教材的主次,把握重点和难点,把时间用在解决关键问题上,做到一通百通。所以好的教师在讲解中只突出几个论点,并围绕这些论点把它说清楚。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除了必须清晰地阐明每个论点外,还能利用图解、事例及其他教学媒体来帮助说明,最后再回到他的论点上来,清楚地重申论点,使学生通过总结加深理解,并尽可能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
3.启发性
主要指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运用适时而巧妙的话语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能力。具有这种特性的语言,一般使用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或者使用在激疑、析疑、鼓励学生质疑和释疑处。就技巧而言,多使用设问、反问、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致力于点拨、感染、引导、启发。实际上,启发性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应贯穿于讲解的始终。因为要使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促使学生进行思考。讲解信息不能过于饱和,在学生想知而不知时进行启发。促使学生产生思考的第一颗火星,就是使学生认识到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那些交接点,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为此,必须启发,而启发又是靠语言进行的。
(三)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
归纳、总结是在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是在某个定理、概念、原理等讲解之后,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语言主要是分析事实,适当穿插演示,采用的方法多以讲解、直观演示为主。另一种则是在全课结束时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全课的脉络、主要内容和概念,然后再根据学生掌握概念的水平和运用概念的能力组织练习。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的归纳、总结,教师的语言都应力求体现凝练性、平实性和延伸性。
1.凝练性
主要指语言简练、简约、要言不烦。此时的讲解是点到即止,用压缩的语句,用结论性的表述,去引导学生对刚刚学过的新内容在重点之处进行回昧、咀嚼。
2.平实性
主要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用,一切以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主旨为中心。此时,大可不必渲染、点染和烘托。
3.延伸性
主要指顺延、伸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此时,应当运用具有延伸内涵的语言,刺激学生从自己的精神领域中寻找并扩散到与课堂上所学内容相同的千百个接触点,以这些内容为依据,展开思维的翅膀,向更广阔的领域伸展。这也正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